在《南京!南京!》明年3月登陸日本之前,一名30歲的日本青年導演武田倫和搶先一步實現了中國導演陸川的目標。繼今年8月在大阪的放映結束後,武田製作的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南京──被割裂的記憶》將於11月14日在東京上映,這是首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在東京正式公映。

「我的祖父也曾是在中國戰鬥過的一名士兵。據說他平時很穩重,但是一喝了酒就大鬧。他當時經常喊『中國的亡靈來襲擊我了』之類的話,但我最終也沒機會在祖父去世之前直接問他作為加害者的體驗。」促使武田最終拿起攝像機的動力,竟也是拍攝的遺憾。

記載13位親歷者證言

這部以紀錄手法拍攝而成的電影《南京──被割裂的記憶》以幾乎靜止的鏡頭,記載了13位原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的證言。這13段受訪的片段中,既有日本老兵隔著時空的懺悔,也有中國受害者始終無法擺脫的夢魘。

這些受訪者大多已逾90歲,最年輕的老人也生於1920年。在1小時25分鐘的放映時間裡,他們根據各自的記憶講述了日本兵曾用刺刀集體屠殺中國人和強姦女性等罪行。

武田說,他用影像記錄的這一切,「就是要讓大家從老人們的語言、表情、語調以及肢體等各方面,去全面感受祖父那個時代對南京大屠殺的回憶。」

雖然被武田搶先一步,但中國導演陸川為《南京──被割裂的記憶》感到很高興:「起碼說明這個事實正在傳播出去,有良知的人都在努力著。」他同時希望,這部影片能為《南京!南京!》登陸日本「探路」。

身在北京留學的日本80後年輕人加藤嘉一也對本國人自拍的這部電影相當期待。「無論怎樣,這都是一段十分珍貴的記憶,這些老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武田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的記憶,我十分敬重他。」

加藤嘉一與曾經在日本拍攝《靖國神社》的中國導演李纓有過交流,「從李纓的經歷來看,導演武田的境遇不會好到哪裡,他肯定遭受右翼勢力的威脅,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呈現事實 反被疑造假

事實確也如此。武田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談起了拍攝前後的辛酸。他們曾受日本右翼勢力的頻頻騷擾,隨後為商業院線的接納頻頻奔走,放映後又面臨一些日本人的質疑、甚至攻擊。「我非常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年輕人瞭解真相,但看過影片後,許多年輕人卻表示懷疑。」

30歲的雜誌編輯優希稱:「簡直不相信被採訪者說的話是真的!我不敢相信日本士兵70多年前在南京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甚至懷疑裡面找來受訪者不是親眼目睹景象的見證人!」28歲的真紀子是一名英文教師,她說:「我們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課本當中,都沒有提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事件,我們只知道中國和日本曾經有過戰爭,我仍相信日本軍隊是有良知的。」

這是一種迴避嗎?加藤嘉一默認了。他說正如中國人記住了30萬死難同胞,日本人記住的是長崎、廣島頃刻間夷為平地的悲傷。「人們更容易對自己是受害者的身分念念不忘,而關於自己也是一個加害者,態度則曖昧得多」。

「模糊的立場造成了對基本事實的模糊理解。」陸川認為,「日本人知道曾經侵略過中國,但這樣的侵略到底有多殘忍,他們並不瞭解,或者根本不想瞭解。」對陸川而言,《南京!南京!》的公映會是他與日本民眾直接對話的一個機會,而且這一次,他根本不考慮「票房」一詞。

殘忍侵略 日人不了解

陸川之所以有如此心態,源於日本所有媒體對該片的評價:史上最惡毒的反日電影。直到今年9月,日本才終於有發行公司提出購買合約。

而且,陸川心中始終有一個問號。此前,日本《讀賣新聞》在上海召集幾百名日本留學生集體觀看《南京!南京!》,電影放映結束後,留學生提問熱烈。「但真正的問題始終沒有被提出來。」陸川說,「他們相信這段歷史了嗎?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因這部電影而改變了嗎?」

「但他們都是年輕人,這一點至少令人充滿希望。」陸川對日本青年人歷史觀的改變仍然樂觀。

但如何化解兩國民間就歷史問題的誤解和分歧?「我們可能還要經歷一條漫長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吳懷中坦言,他建議繼續開展「官民互動」。「日本政府如能大膽地推動歷史往前走,在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問題上,有更積極地應對,那麼將大大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與此同時,兩國的國民可以在文化、經濟、體育等方面展開更廣泛的交流,尤其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中日間的人文交流。」

化解長久矛盾須耐心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提醒中國民眾,在中日歷史問題上「看得更遠一些」。「兩國的歷史經歷不同,所以不可能使大家的歷史觀完全一致。」他說,「我們可以本著求同化異的思路,站在都盼望友好的立場上,取得對歷史事實真相的一致。但我們需要耐心,畢竟日積月累的矛盾,不可能一夜間化解。」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