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法蘭克福書展在中國建政60周年之際首次邀請中國作主賓國,給北京一個向世界展示「軟實力」的機會。本次書展總裁布斯在開幕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令我們著迷,但也令我們困惑。我們接受這種挑戰」。他還說,「你可以喜愛中國,懼怕中國,或批評中國,但不能忽視中國」。

10月14日,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oll Stiftung)在書展上主辦了一場公開討論會,主題為:來自「罪惡之國」的新聞?這已經是價值判斷在先,即把中國界定為「罪惡之國」,所以參與討論的中德嘉賓以及台下的聽眾基本上是持「批評中國」的態度。

以往歐美媒體負面報導中國

我一直在思考,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瞭解有多少?海外中國人對中國瞭解有多少?海外的外國人對中國瞭解有多少?我20年前的答案和今天幾乎一致:瞭解不多。

如果把2008年作為一個界限,此前歐美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全是負面的。西方主流媒體的中國報導中的問題不在於其負面性,而在於中國人價值觀與西方的不同、在於中國文化和社會與西方的不同。全世界重大新聞的80%源自西方幾家主要媒體,因此,國際上的中國形象很大程度是受西方主流媒體影響的。中國很少和西方傳媒打交道,缺乏經驗,中國很多地方和部門的領導人都沒有專門的媒體和公共形象顧問。

2008年由於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而且全球遇到經濟危機,西方人突然間改變了過去「中國威脅論」的思維,反而覺得中國經濟若不發展,倒是真正「威脅」著西方的經濟。所以,此後的德國針對中國的報導,則一邊倒,整版整版地拋售:中國經濟在騰飛!

缺乏民間組織不利對外溝通

西方駐中國的記者們為何無法真正瞭解真實的中國,原因在中國不像西方一樣存在民間互益性組織。在德國,任何民間組織都是互益性(gemeinnuetzig)組織,分為登記社團和非登記社團。登記社團在法院註冊後,同樣在稅務局備案,再分為「營利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獲得「非營利組織」認可的社團,享受免稅待遇。民間社團的發達程度,是衡量公民社會是否成熟和民主法治是否健全的主要標誌之一。

在中國沒有這些獨立於政府機構以外的社團,西方駐華記者就無法深入中國底層,當然無法瞭解真正的中國,為了完成任務,只好採訪那些「老關係戶」(通常是北京政府定性為「異議」的人士)。

西方媒體在對中國的報導上觀點不一致,但是,一致的是,媒體中所傳播的觀點,並不一定就是公眾持有的觀點。異議人士未必就代表中國,任何社會一員都有對某一事物持自己觀點的權利,也有不贊同媒體報導的權利,這才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最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