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對結構債商品的嚴格新規定,金融業者執行起來如過萬重山!一支新商品每一步驟都按規定進行,原先官方和業界「以為」3個月作業時間根本不夠,迫使外銀圈把「重回市場」的揭竿時間,延到明年第一季。

法興銀行台灣銷售業務主管史靜怡,對於法人客戶的詢問,公開上仍維持「年底前推出新產品」;巴克萊銀行台北分行董事總經理陸怡豪則認為,既定目標確實是年底,但近日密集溝通後,發現困難度很高,第一支產品何時重返市場,大家心裡已有「非常、非常保守的估算。」

延後上架的業內決定,讓市場沒有結構債商品的現象,長達10個月之久,直逼金融投資史上的新紀錄。業者說,投資市場過去2季熱門的台股,已瀕臨居高思危,而財富管理通路盡是保險、基金的傳統商品,而不動產價格也上漲30%以上,「沒有合宜的投資工具,一堆死錢爛在銀行戶頭裡。」

仍留在台灣的資金,投資標的現在剩極少量的外銀在台分行,自行包裝的債券商品,如德銀發新台幣10億元的金融債、BNP將發行的國際板債券等,投資組合破碎,績效明顯受到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