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獅隊連續二年打敗宿敵兄弟象隊,奪下總冠軍寶座,完成獅隊史上第一次總冠軍三連霸,這是獅隊空前的勝利,圓了成軍廿年的夢想。但獅隊如何擺脫財大氣粗的形象,且有效提振台灣職棒經營的環境?這是獅隊未來逃避不了的課題。

象、獅兩隊皆是中職元老球隊,曾在不同年代各領風騷,締造戰績高峰,尤其象隊兩度總冠軍三連霸時,都會帶起中職一波看球人潮。一九九二到九四年這三年,至今仍是觀眾人數年平均最多的時候,二○○一到○三年也帶起四年的亮麗票房。

一九九四年的年平均觀眾人數五九五四人,之後一路下滑到一九九六年低到四五四八人,而這幾年正是獅隊稱霸時段。但獅隊在二○○七、○八年二連霸時,平均觀眾人數二○四三人、一九二二人,沒有發揮帶動人潮的作用,值得獅隊省思。

今年各球團收入增加,是球隊縮減、還是獅隊封王的影響,有待考證。但職棒球團如果一直爭得總冠軍連霸,卻沒有帶起整體經營環境改善,這支球團就該檢討;獅隊這些年重金晉用洋將爭冠,可惜票房沒什麼進展。

獅隊今年票房收入不到三千萬元,只比牛隊高出一點點,排名第三,主場收入也不理想,比起象隊的五千萬元相差甚多。

既然號稱在地球團,卻得不到在地球迷認同,這是警訊。獅隊如果只想爭奪總冠軍而忽略球星與球迷的經營,戰績打得再好也惘然。

獅隊教練團表示,獅、象經營像是「總經理制」,牛、熊是「總教練制」。也就是,獅隊經營走向由球團行政人員主導,總教練只能在球團規範下調度人手,甚至球員、教練的人事更迭,總教練事前也不知情。難怪昨天呂文生的奪冠感言是:「球團不要釋出球員」。

球團隨時開除球員、教練,不顧球員、教練與球迷的感受,獅隊已不再是以往敦厚、樸實的球團,變成只是爭冠軍的比賽機器,欠缺融合球迷感情的要素,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