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審委員:陳芳明、季季、東年、袁瓊瓊主持:簡白(人間副刊副主任)時間:10月9日 地點:中國時報會議室
本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在7月份徵件期間,共吸引425位創作者角逐文學桂冠。經過張定綺、黃有德、吳鈞堯、葉美瑤、廖志峰、鍾文音六位初審評審篩選後,共45篇進入複審;再經王宣一、楊澤、駱以軍、鍾怡雯四位複審評審討論,提出16篇作品進入決選。最後由東年、陳芳明、季季、袁瓊瓊擔任決審委員,選出首獎一名及評審獎二名。
陳芳明談到,此次作品以「怪力亂神」主題居多,許多作品著重文字描述,多過故事的經營;季季和袁瓊瓊也都認為,本次作品以奇幻、想像的內容為多,可能是受網路閱讀或漫畫影響,作品語法都十分西化。
季季表示,年輕一代大量閱讀網路,文字能力普遍不錯,但風格太過相近,找不出特別突出的作品,「16件決審作品中,有一半寫老人,表達對高齡化社會的留心與重視,顯露出一種不安與虛擬的想像力。」
「作品是創作者解釋世界的方式」,袁瓊瓊則從作品中看到了現代人的孤獨,感覺作者及角色都想躲起來,僅管人與人再親近,卻無法溝通的情感關係,體現了一種心靈層面的現實,儘管許多作品都表達出一個沒有希望、冷漠的世界,她卻發現許多有新的寫法和表現手法的驚喜之作。
東年則肯定短篇小說六千字的徵件字數,他認為,這樣的字數長度讓作品的質、量都能有很好的發揮。文學獎每年投稿作品的風格和水準都不同,像有機體般充滿變化,在作品的評選重點上,他著認為作品是否「好看」最重要,創作的形式、機能、意義都可以先擺在一邊。
經評審投票表決後,獲得二票的作品共三篇,包含〈指環巷九號電話情事〉、〈失格〉、〈壁虎〉;獲得一票的作品共有六篇,包含〈博物館〉、〈玻璃時光〉、〈敵人〉、〈化裝〉、〈自在飯〉、〈老菩薩傳〉。評審們就以上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意見交流與討論。
〈壁虎〉講的是在台灣鄉下小老百姓細細小小的苦難,卻依然追求一點點的精神生活,文字和情節處理精確巧妙。袁瓊瓊認為,「第一次有人用台灣的文字、思考、語言,呈現馬奎斯般魔幻的情節」;季季指出,作品文字最精采的部份在於對金爐的描述,高溫精確地象徵了精神的焦慮,袁、季皆認為「壁虎」的斷尾,代表了死亡即「重生」的意義。
同樣獲得七分的〈指環巷九號電話情事〉,文章背景在馬來西亞,一位受了傷不能出門的未婚男子,在一個小空間屋子裡,透過電話表現不同情感的現代故事,雖是現代,其文詞敘事卻很懷舊,字句精練緊湊且完整,深受多位評審的喜歡。季季與陳芳明均覺得此作品的文字敘述像張愛玲,對生活諸多瑣事描述精確卻有餘味。評審們大多數都認同:此題目是所有作品中最好的,創作者利用諧音為故事內容的象徵,如「指環」象徵被套住,意味著主角被拘在一個小屋子裡;「九」是遠久的諧音;「情事」包含了親情、感情、同志之情等,電話是對外的溝通橋樑。
〈失格〉同樣是描寫「死亡」的故事,大伯因為兒子的死亡,認為是自殺母親靈魂作祟所導致,進行一連串的對抗。文章筆法有魔幻寫實風格,且故事開場創造了新的敘述形式,讓袁瓊瓊感到驚喜。東年認為此作品有生命力,可惜情節不夠圓融。陳芳明與季季則指出,語言敘述模糊,能難一次就看懂,另外,季季也特別點出,年輕創作者在台語寫作時,卻不注重用詞正確性的問題。
經過討論,評審們針對所討論之九篇作品,挑出前三名:第一名給3分,第二名給2分,第三名給1分,統計結果獲得七分的作品有兩件:〈壁虎〉與〈指環巷九號電話情事〉同為最高分,遂進行第三次投票,各評審在這兩篇作品中,勾選一篇較佳作,結果四位評審投票給〈壁虎〉,成為今年短篇小說組首獎。而評審獎則由〈指環巷九號電話情事〉與獲得五分的〈失格〉獲得。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