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金融MOU簽訂前,最近中國證監會修改相關規定,已為港澳台民眾打開投資A股的大門,待施行細則完成後,台灣人將可開戶投資A股。雖然台灣銀行業冀望MOU簽訂後,可大步進軍中國,但貝恩公司指出,外資銀行在大陸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

高速成長的大陸,每天政策推陳出新,市場變化快速,對於身處對岸的台灣人,不容易在許許多多的中國財經新聞中理出脈絡,或了解大陸政策背後隱藏的訊息,以及對台灣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財富周報開闢【解讀中國經濟】系列,邀請上海槃石合夥人丁學文,以台灣的觀點,為讀者深入解讀大陸的財經新聞。

丁學文自三年多前轉赴大陸發展私募股權投資,目前正協助上海市、山東青島、濰坊及重慶市籌組地方產業PE基金,協助其與海外產業PE及金融機構接軌。

他初到上海工作的前半年,大量閱讀大陸的財經報章雜誌,並廣泛吸收文化、電影、娛樂等資訊,很快融入當地社會,也讓事業順利開展。為協助對於大陸市場有興趣的台灣讀者正確吸收中國資訊,丁學文將綜合分析近期對台灣有所影響的大陸新聞,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以下是本期的中國經濟新聞解讀:

新聞說

10月13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在第19條增加條款,在現有的中國自然人、中國法人之外,允許中國合夥企業及法律、行政法規、中國證監會規章規定的其他投資者開立證券帳戶。

修改後的法規,進一步明確了證券市場上的開戶主體,即包括中國自然人、中國法人、中國合夥企業,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外國戰略投資者,投資B股市場的外國和港澳台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創投企業。

台灣觀點

在大陸,多數報導都只解讀合夥人可以開證券戶,合夥制的基金可以IPO,但對台灣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以前只能做B股投資的港澳台自然人,很快就可以自己開戶投資A股了。

中國法令和台灣法令不同。台灣法令只要立法院通過後就實施。但中國法令通常有三部曲,首先會有個「通知辦法」出來先「試水」,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如果不錯,再來就會有「施行題綱」,最後等「施行細則」出來,法令才真正實施。

所以10月修正通過的這個辦法,代表台灣人可以投資A股的時代很快就要來了。

現在港澳台的民眾都只能投資B股,透過基金雖然可以投資A股,但畢竟是一個曲線投資。有些積極的台灣人是以人頭戶來投資A股,但這樣做難免有風險。

未來台灣投資人如果本身對中國市場有所理解、掌握度也夠,就可以自己開戶,投資A股或是A股基金。

新聞說

10月16日中國銀監會表示,在程序上,目前中國銀行不可能向銀監會申請赴台灣設點或準備參股,必須等兩岸金融MOU簽了之後才有可能。

9月底世界知名的顧問公司,貝恩公司全球副總裁莊瑞豪表示,在中國市場,長期來看,外資銀行總體上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

10月13日美林公布2009年亞太區財富報告,報告指出,亞太區的富裕人士人數較上年減少14.2%,整體財富縮減22.3%。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香港,中國和日本相對降的少。中國現在財富人士排名全球第4,已超過倫敦。

台灣觀點

這三則新聞綜合來觀察,我認為台灣在關注兩岸金融MOU到底何時簽之外,更應該關心未來簽了MOU之後,台灣金融機構如何能在中國市場上分到一杯羹。

就我和大陸官方、金融業的接觸了解,其實中國銀行大部分還是關注本國的市場,沒有太強的動機要到台灣設點。因為中國整個銀行業的發展其實才剛剛起步。

台灣有這麼多這類未經證實的消息,主要是有人想炒作金融股。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外資金融業當年剛進入中國時,帶著非常強的外資光環,因為他們的產品創新比中國強。但是隨著金融風暴發生,很多中國富豪對本國銀行的信任大於外國銀行。

經過這幾年外資銀行參股中國的銀行,加上人才挖角,中國銀行本身已培養出一定的產品創新能力。這是為什麼貝恩公司的副總裁莊瑞豪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有慢慢被邊緣化的情況。

兩岸金融MOU簽訂後,我認為台灣的銀行除了消費金融跟企業金融之外,像投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能否跟中資銀行競爭,其實還存在很大的問號。

台灣金融機構應該花點心力關心中國大陸未來的潛在客戶,思考以何種策略去超越外商銀行和中資銀行。

中國近期對於財富管理的基金法規有很大的變化,規定銀行要有專業的訓練和風險控管。同時要求外資銀行必須和當地機構合作,才能提供全面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未來台灣的銀行不要老在台商圈打轉,與中資銀行有具體的合作關係,或許才是打入中國財富市場的正確方式。

新聞說

日前麥肯錫公布2009年中國消費者戰略報告,將中國815個城市中的606個城市,劃分為22個城市群,其中大城市群有7個,中型城市群有10個,小型5個。每個城市群圍繞1到2個中心城市發展,所有的衛星城距離中心城市都不超過300公里,並且每個城市群的GDP都超過中國城市總GDP的1%。

台灣觀點

去年麥肯席就曾經發表過中國消費者報告,當時力推城市群的概念,建議中國應該建成11個人口規模6000萬的城市群。今年最新的中國消費者報告中,將中國城市劃分為22個城市群。

報告中提到,以上海來說,52%的消費者青睞名牌,但是在廈門或福州這個層級的城市,只有36%消費者喜愛名牌。對電視節目,消費者也有不同喜好。比如以廣州為中心的城市,喜歡收看廣東話的電視節目,60%的上海人喜歡上海話的電視節目。

這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每個省、每個城市的語言文化不同,台灣企業要去打中國內需市場,必須先理解中國其實像個聯邦共合國,每個省的情況都不一樣。

今年的報告也特別提到,家庭用品、個人護理產品、食品飲料等的購買率下降,休閒娛樂支出也下降,大宗商品購買被推遲。

(文轉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