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坎伯(Kurt M. Campbell)的談話進一步證明華府介入亞洲與兩岸事務的決心。2009年10月19日,他在華府演講時指出,美國目前在亞洲最該做的事,就是「現身」(show up),讓亞洲國家感受到美國的存在,以及承諾。他表示,21世紀是亞太地區的世紀,歐巴馬政府對亞洲的重要性,已有定論和承諾,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都十分歡迎美國參與區域內事務,其中最支持的就是印尼。

美國積極在亞太地區現身

在美台關係上,坎伯表示,美國與中國所有對話,在台灣議題上,都會強調基本的承諾,以及維持台灣的和平與穩定,「我們從未錯失任何一次重申的機會」。坎伯說,美國也對兩岸表明,美國支持兩岸和平對話,鼓勵兩岸對話在有信心的氛圍下進行。

從坎伯的談話來看,美國至少有3項目的。1,華府有意向北京表示,歐巴馬訪中期間,美國不會傷害到台灣的利益。2,華府也不諱言,美國將在東南亞與中國進行龍鷹之爭。3,針對副國務卿史坦柏格鼓勵兩岸推動CBMs的談話,作出呼應。

兩岸從研究到正式談判分為三個進程,第一個進程叫做「各自研究」 (respective research);第二個進程為「聯合研究」(joint research),由兩岸學者一起坐下來研究;第三個進程才是真正上桌進行「官式談判」(official negotiation)。在正式談判之前必須先形成一些共識或局部共識,才能談得下去。例如,ECFA正準備進入第二進程中的「聯合研究」,由兩岸授權的學者來談。

華府以二軌介入兩岸談判

華府最可能介入的方式就是透過三方學者的「二軌」管道。在二軌會議中,不但美國智庫學者可參加,美方退休官員也有可能參與。當然,兩岸還是可以進行「各自研究」與「聯合研究」。顯然,美國有意透過二軌的方式,瞭解兩岸關係發展與談判的狀況,因此點名「信心建立措施」(CBMs) 做為談判議題。

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接著就要進入討論政治議題階段。於是,美國決定透過學者或退休官員的「二軌」方式,分別瞭解兩岸的發展狀況,並且扮演關鍵的多重角色。

美方透過二軌管道,在兩岸未進行談判前,可扮演推動者(promoter)的角色,像是有關「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推動。在正式官方談判中,美國可以促成協議達成,扮演促成者(facilitator)的角色。如果兩岸任何一方有違反協議者,美國又要充當監督者(supervisor)甚至仲裁者(arbitrator)的角色。此外,美國必須提供一定的保證,也就是扮演保證者(guarantor)角色。兩岸在討論CBMs或其他政治議題的時候,大陸一定會反對美國軍售台灣,但台北一定不會退讓,因為軍售將增加台灣談判的信心,雙方將會因此產生矛盾,美國必須要提供保證,對台灣提供武器和安全承諾,台北才願意上談判桌。

雖然美國少數智庫學者對兩岸關係發展太快感到憂心忡忡,擔心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損,但是政府官員與主流學者都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與成就表示樂觀其成。

扮演調停與監督保證角色

從謝淑麗、史坦柏格與坎伯的談話可以看出,儘管歐巴馬政府官員樂見兩岸關係平穩發展,但卻希望在兩岸談判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美國想在兩岸談判過程中扮演角色,至少有以下3個原因。首先,美國覺得兩岸關係發展速度超出預期,如果再不插手,自己就快從觀察者(observer)成為局外人(outsider)。其次,一旦兩岸啟動政治敏感度較高議題的談判,則美國應透過二軌管道積極參與,瞭解兩岸關係與談判的進展情形,以免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再次,美國既不想成為觀察者,也不想成為局外人,只有讓自己扮演促談者/促成者/監督者/仲裁者/保證者的多重角色,才能在兩岸談判時說得上話,進而發揮對兩岸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