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是台灣流行音樂界百家爭鳴的極盛時期;同時印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極盛之後的衰敗,亦由此展開。
80年代尾巴,陳淑樺一曲「夢醒時分」開啟了90年唱片戰國時代。受西方樂壇影響,台灣唱片愈發精緻,砸重金出國錄音或拍攝MV的不在少數,大型售票演唱會的風氣也逐漸成熟。張清芳、張學友、張信哲、張惠妹等星星,點亮了90年代的華語樂壇。
因為那時候我們都還心甘情願花錢買正版,不下載不燒錄;我們的團結,使得台灣成為領導華語樂壇的重鎮,日本流行樂專家都來研究。又或者,聽唱片仍是大部分人的休閒消遣,畢竟那時候的娛樂不若現時五光十色。
日趨成熟的唱片商業操作模式,不免帶來僵化的後果;愈來愈多的排行榜,動人的歌卻愈來愈少。西洋R&B與RAP大舉入侵,華語唱片大肆跟進的90年代末期,唱片業已經病入膏肓。不少唱片公司炒短線,只拼三個月宣傳期,促使唱片的耐聽度嚴重下滑。部份歌手翻唱以及抄襲的惡質風氣,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攤在陽光下。
網路逐漸普及,更多奇炫的娛樂活動,把單純靠聲音表演的唱片業硬是比了下去。又可看到一個奇觀,愈來愈多的售票演唱會,愈來愈少的新唱片。足以印證媒介的不同令表演方式丕變。
好聽的唱片仍有,只是那個單靠聽唱片就能滿足的時代已經回不去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