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生署同意開放美國牛隻三十月齡以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等進口,並保證無狂牛病風險部位,但被部分人士批評為喪權辱國。楊署長反駁表示,美國為了賣牛肉給台灣,自己吃老牛,台灣吃嫩牛,還挑三撿四,美國養牛業者才要認為該國農業部喪權辱國云云。筆者要報告楊署長兩件事,第一老美吃的也是嫩牛。第二嫩牛也不是絕對安全。
首先,楊署長肯定對肉牛養殖不熟,才會台灣、美國吃的牛有嫩老差別的說法。美國的肉牛在一歲前生長增重較快,一歲後生長速度減慢,尤其在一歲半到兩歲以後生長更慢,換句話說,光吃飼料很少長肉了,而且年齡越大的肉牛飼料消耗越多。因此美國養牛業者在肉牛一歲半,約三百公斤時就開始出欄販售了。
有些專門作育肥的牧場則選購一歲半到兩歲的肉牛加強飼料餵養,限制牛的活動,減少熱能消耗,促使增膘長肉等等。一般經過三個月左右育肥,增重值逐漸下降到消耗值時,就要上市屠宰,否則就真正只消耗飼料不長肉了。這時屠宰的肉牛絕大部分都是三十月齡以下,據資料顯示,美國年宰肉牛三千五百萬頭以上,當然老美吃的也是這種嫩牛了。
那麼為何進口台灣的牛肉會有三十月齡以下的規定呢?原來美國養牛業者每年會淘汰數百萬頭年紀大的種牛。這種淘汰牛肉質粗糙,適口性不佳,常作為加工產品或作為寵物食品。由於設有進口的年齡限制,可避免老美傾銷,將有帶狂牛病病原機率高的老牛肉賣到台灣來。楊署長說三億美國人都吃老牛肉未免太悲情了。
第二,狂牛病疫區的英國,撲殺病牛及同群牛隻,且禁止使用反芻獸的肉骨粉飼料已經十幾年了,為什麼至今還會有病牛出現呢?因此,令科學家驚覺狂牛病恐怕除了最初認知的餵飼牛隻汙染普利昂變性蛋白的肉骨粉飼料外,還有其他的傳播途徑!該國研究人員已證實病牛的糞便中存有大量的變性蛋白,且可存在土壤中數年還具感染力,而認為其是重要的傳播媒介。也因而認為發生狂牛病的牧場,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個汙染場。
再則,歐洲學者發現懷孕母牛可能通過胎盤或乳汁將變性蛋白傳給子牛的病例,認為其為牛和牛間狂牛病的傳播途徑之一。歐洲各國政府採取將病牛及其所在牛群,全部撲殺焚毀,因為認為幼牛恐怕已是帶原者了。
由文獻資料顯示,變性蛋白進入牛隻體內,累積於腦神經組織中,而造成空泡病變,進一步引發患畜神經症狀後死亡,此致病時程需約三到八年。理論上,楊署長所稱三十月齡以下的嫩牛,如果已感染病原,應是包括肌肉在內,都有或多或少的變性蛋白存在,而可能因其量甚微,以目前的檢測技術無法檢出。
實際上,人類誤食多少變性蛋白才會發病?人體感染發病機制如何?為何全球人類狂牛病只發現不到兩百例而極為罕見?這些問題至今科學界仍無解。吃感染到病原的嫩牛,當然也有某種程度的風險了。(作者為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