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府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紛紛以政策制衡補習歪風,不過政策只是徒具形式,只要兩岸家長的心態一天不改,補教業者依舊能將教材改變包裝,來迎合家長的期盼,比如學彈鋼琴唱的卻是英文歌,或是有能力的家庭請家教到府教課,這些都不違反兩岸目前的政策規定,至於孩子的負擔到底減輕沒有,恐怕兩岸教育當局都還在傷腦筋。

其實,學齡前兒童最需要的是父母親的悉心照顧,兩岸商業發展迅速,又都是智育掛帥的價值觀,所以夾雜安親班色彩的補教產業就特別密集,許多專家認為,政府政策都只是治標,治本應該是推動社會價值的轉型,強調學齡前兒童的發展應以「遊戲」做為啟蒙的重要性。再者,以兒童教育的本質而言,學習特殊技能只是附帶價值,更重要的是人格養成,父母本不應從孩子的教育缺席,也不能以補習取代親子互動時間,更不能以智育成績做為「成功父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