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當地時間中午,北京時間下午15點50分,青島遠洋運輸公司運煤船「德新海」號,在索馬利亞海岸以東700海哩的印度洋中被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全部25名中國籍船員均落入海盜手中,這是自中國海軍赴亞丁灣護航以來,中國船隻第一次為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也創下索馬利亞海盜一次劫持中國船員最多的紀錄。

事發後船和船員的命運引起全中國人的關注,「中國海軍艦隻已前往救援」的傳聞曾讓不少人亢奮,而海盜們「解救即殺人」的威脅,又讓許多國人又驚又怒之餘,不免把心提到嗓子眼。

究竟該怎樣解決「德新海」被劫事件?一些人認為,對海盜行為不能姑息,必須採取堅決行動,必要時不惜登船、上岸,一勞永逸解決海盜對中國船隻、船員和中國戰略利益的威脅。

對於罕有東非用兵經歷的中國軍人顯然是極陌生的,執行公海護航任務為使命的中國海軍編隊,不論人員、裝備或思想準備,都不足以擔負如此任務,且「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敵情不明,貿然出擊後果可想而知。索馬利亞國情複雜,民風剽悍,已經歷近20年無政府狀態,一些地區因軍閥割據,早已官匪不分,政治格局錯綜複雜,有的海盜巢穴則擁有可停泊世界最大船隻的港口,這團亂麻當年就曾讓美國特種兵「黑鷹墜落」,前車之鑒,不能不深思;不僅如此,中國一向主張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直接武裝解救顯然超越「公海護航」範疇,在政策上也存在一定障礙。

美國、法國、印度、俄羅斯等國,都曾採取過武力解救的行動,但這些成功的戰例無一不發生在公海,或在被劫船隻與海盜糾纏之時,或在被劫人質試圖脫逃之際,這些條件「德新海」號目前均不具備。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營救人質的方案,立足點都只能是一個:人質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以此為出發點,也許只能拿出不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再不完美的方案,也比拿人質生命冒險要好得多。

當然,「德新海」被劫事件,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亞丁灣護航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要徹底擺脫海盜威脅,必須在各方面通盤考慮,做更周全的安排。針對「德新海」事件本身,解救被劫中國船員,穩妥的方案比冒險更讓人安心。

(摘錄自《鄭州晚報》2009-10-23。原題:「解救被劫中國船員不能靠冒險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