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上海市政府辦公廳表示,將推進居住地服務管理。上海市將逐步剝離附著於戶籍上的「待遇」,把社會福利與戶籍登記制度脫勾。上海剝離附著於戶籍上的福利,畢竟只局限於上海本地戶籍,最大的好處是方便本市「人戶分離」居民,抹平本地間的福利待遇差別。把這種僅僅局限於狹小圈子內的改革,當成打破戶籍藩籬的曙光,未必過於樂觀。
戶籍藩籬久久難以拆除,主要一是擔心對社會衝擊太大,二是難以承擔改革的沉重成本。衝擊恰恰反映戶籍對社會發展制約之大和改革的急不可待,沉重成本則是因為半世紀的城鄉二元戶籍政策,已形成兩種涇渭分明、差別明顯的生活圈。
有人期望如果城鄉差距縮小,改革自然更為有利。然而,中國是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背景下步入城市國家行列,城鄉差距將越來越大。近年來城市化速度較快,很大程度上是對農村優勢人力資源的掏空,很難說不會導致農村發展的空洞。更主要的是,在這種城市化下,農村收入和福利待遇與城市差距較大的現實並沒有明顯改變。
越來越多的「無地農民」,卻因為無法承受較高的城市准入成本,只能遊走於城市與農村之間:城市看他們是農民,農民看他們是城裡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二者之間的「夾生層」。當社會發展處於上升態勢時,因為有工可打有錢可掙,他們面臨的問題被暫時遮蔽,一旦社會經濟出現逆轉,他們很可能陷入困境乃至絕境。
對於戶籍改革,社會上一直流行著實用主義的思維,把戶籍壁壘當成助推經濟發展的有益籌碼。正因如此,那些先天置於優勢戶籍之外的人,權益無法不被侵蝕。去年底到今年年初時,為應對房市萎靡,一些地方推出以戶籍優惠購房的舉措,居然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拿戶籍作為經濟發展的籌碼,本身就有損公平,也不會有助於戶籍改革向縱深推進,畢竟戶籍改革不可能總是「有利可圖」。
30年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是,改革不可能風平浪靜,許多時候還會觸及特殊階層的利益,但重要的是,前景可期。戶籍改革的首要原則應是公平,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適當兼顧其他因素。拋開公平問題,戶籍改革任何時候都會顯得困難重重,也難以看到什麼實質性的希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