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到上海打工的孫中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不惜犧牲自己的一根手指,一介平民以近乎慘烈的方式挑戰公權力,獲得了廣大的同情。但相較於孫中界斷指明志,大陸一位27歲的年輕人孫志剛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他的墓誌銘上寫道:以生命為代價,推動中國法治進程。

2003年,孫志剛因未攜帶任何證件被錯誤當成「三無」人員(無合法證件、無正常居所、無正當生活來源)送到收容所,不料之後被收容所員工毆打致死。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導,從「收容」變「救助」,孫志剛的死亡使一項「惡法」(《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得以廢止,而後,大陸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公民不服從 成改變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表示,「孫志剛案等標誌性的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孫中界事件卻讓我們思索,社會制度的完善是不是一定要付出這麼沉重的代價?」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舒國瑩則注意到,孫中界事件體現了近年大陸執法過程中的新現象:公民的不服從。

舒國瑩表示,「如果公民認為法制不合理,或者執法過程中有過失,有人會採取抵抗法規的方式,也就是不服從。那麼,問題就變成國家制度如何應對、解決公民不服從的問題。」他說,從現在的一些案例來看,國家制度改變了部分不合理的方式,達到與行動個體的一致。

媒體輿論監督法治

但大陸媒體也認為,在一個目標是以人為本的國家中,以斷指或死亡的方式換來社會進步並不值得慶幸,由於媒體進行大量報導,這些事件引起了外國媒體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討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駐北京首席記者吉米‧福洛庫魯斯就認為,這些事件為中國政府敲響警鐘。他指出:「我看到了中國政府很努力推動中國社會的法治進程,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中國社會目前的確還存在許多問題,中國政府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日本共同社記者鹽澤英一則強調,不要忽略了媒體輿論監督對推動社會法治建設的作用。如果沒有媒體的曝光,孫志剛事件很難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