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出爐的《選舉法》草案中指出,地方各級人大選舉將採「差額選舉」,這讓選舉有了競爭性。有輿論指出這對大陸民主選舉是個突破。但學者認為,畢竟選舉在大陸是黨運作的制度,就算開放差額選舉,也仍難破「黨員包辦選舉」的局面。

未來差額選舉上路,大陸民眾在人大選舉中是否能在一堆蘋果中淘汰掉「爛蘋果」,體現人民監督主的民主精神?兩岸學者對此皆持保留態度。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說,就算未來城鄉人大應選名額比例達1:1,但誰代表農民,才是最大的問題。大陸全國和省級人大實行間接選舉,農民選出的人代未必是農民,很可能是官員。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吳漢表示,差額選舉上路後,非黨員的「個人」能不能順利參選是未來觀察的重點。由於大陸各級人大候選人都是由黨提名,整個選舉制度是在黨的運作下,個人想要參選,在選舉過程中有可能被「搓」掉,甚至被打壓。

且大陸人大選舉鄉鎮以上仍是採下級選上級的「間接選舉」,這種制度在大陸體制下仍難脫離黨的控制範圍。

吳漢說,大陸實行差額選舉雖又往民主之路邁了一步,但相較於成熟的民主國家,路途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