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如果你喜歡歷史,欣賞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那麼合肥不會讓你失望。
合肥這個城市,第一個讓人疑惑的大概就是它的名字:「合肥」因為是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會合,所以稱為合肥!合肥的位置是泛長江三角洲的最西端,是沿海與內陸的交界處,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以來 江淮政軍重鎮
合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管轄。東漢劉秀將合肥升為侯國;三國時期則是揚州的州治所在。明清時它是廬州府的府治所在,所以別稱「廬州」。
合肥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裏。自東漢末以來,合肥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南宋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淮西帥郭振屯駐合肥,為了防禦金兵侵襲合肥,築斗梁城。這座斗梁城「橫截舊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橫貫城中,形成今天合肥古城的格局。
三國故地 精兵名將輩出
今天的合肥市區中間有淝水穿過,逍遙津、教弩台、包河、蜀山近在咫尺。雖然不是以旅遊聞名的城市,卻也有相當精彩可觀的景點。
合肥的名氣與兩個因素息息相關:第一個是三國鼎立的歷史,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聯手擋住了曹操南下的大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合肥就位在北魏與東吳的交界之處,緊扼淝水渡口的逍遙津,成為孫權北上中原的必經之地。所以赤壁之戰一結束,曹操就派遣精兵駐守合肥。而孫權也多次派遣大軍,意圖奪取合肥!不過雙方在這裡攻防三十多年,大小戰役無數,最終孫權也無法拿下合肥。雖然孫權最終無功而返,卻在合肥留下許多三國遺跡供後人憑弔。
其次合肥的名氣與出身當地的歷史名人關係密切。最著名的當然是北宋仁宗時期的朝廷重臣,以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聞名的包青天- 「包拯」;其次是晚清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而且曾經擔任首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北洋軍閥時期擔任過國務總理的軍閥「段祺瑞」也都是合肥人。
洋務先鋒 淮軍將領之鄉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等九人中有七位是合肥人,1860年代李鴻章在曾國藩授意下創立淮軍,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中的重要力量。
李鴻章是淮軍重要將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將入相將近40年,執掌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他組建淮軍,宣導洋務,推動外交,同時也不得不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李鴻章自稱是大清朝這座破屋的「裱糊匠」,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夾縫裏,雖然畢生小心翼翼,終究無力回天,梁啟超在為他撰寫的傳記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文轉B3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