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財政局近日公開市本級的部門預算,公眾可以上網查閱政府單位2009年的收支計畫。這個舉動極其少見,據悉與志願者團體要求信息公開的民間推動有關,當然也經過上級部門的批准才得以實現。

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解釋了此番破例的動機,即:改變那種拒絕外界瞭解財政工作的傳統觀念,盡量讓財政工作透明化。

事實上,預算對公眾開放後,所謂的國家機密並沒有受到傷害。而在絕大多數時候,保護國家秘密成為遮蔽預算的堂皇托辭。經由廣州市財政局的努力,預算不能公開的理由無法成立。再從輿論的熱烈態度看,公布預算滿足納稅人的期待,同樣證明那種預算不必公開的說法有多麼荒謬。

預算報告展示的是財政投放的方向及其比例,它並不回答預算必要性與可行性的疑問。114個部門獲得財政配額,一旦公之於眾,必定受到民眾和輿論的審查。遺憾的是,公眾的真實意見已經無法輸入預算形成的過程。即便廣州市政府勇氣可嘉,可公布部門預算之舉,仍然近似禮儀式的活動。

有選擇地公開預算,必然會提升公眾對預算的總體預期。這種情形下,預算公開實質上「逼著」政府和人大回到了問題的起點,那就是如何讓公眾參與到預算形成的程序中,並發揮實際作用。如果能真的實現這個構想,預算公開與否都不會成為焦點,因為問題已經在原初就被重視和解決了。預算公開的糾葛背後,埋伏著制度調整的社會失落感,這是公開的秘密。

廣州孤軍奮進,不憚於以漸進的方式,暴露並非完美的預算公開。對於預算制度的現實問題,財政局未必不懂。明知不足而又公開,可以看作一種策略,比如能對其他部門造成壓力,令它們嚴肅對待預算的願景。借助輿論壓力,預算制定部門也能減輕自身的困擾,多少可以彌合政府與公眾在預算公開上的需求差異。而公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為制度變革創造空間。

預算公開與制度革新緊密聯繫在一起,後者檢驗前者的誠意與反思能力。顯然,許多 地方之所以拿國家機密作為「擋箭牌」,是懼怕或無力應對預算公開之後的制度檢討及改革要求,擔心民眾的連鎖反應,而公開是釋放民眾在預算上所積不滿的唯一辦法。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0-24。原題為:「政府公開預算籲求公共財政制度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