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首批內地大專生來台交換學習,教育部也正規畫明年9月起,大陸學生能來台升學。兩岸年輕人多接觸,這是好事。不過,其中有些迷思,亟待釐清,尤其是基於產業效益而主張陸生來台,這事誤解尤大。

有人初步估算,一名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若以10萬元計,開放1萬個名額,就可創造10億台幣的商機。開放的名額越多,創造的效益越大,以此做為主張開放陸生來台的主要依據。

這個論據,有香港的大學在大陸招生的經驗背書。例如,香港有些大學單獨為大陸學生開碩士專班,學制一年;有的研究所一年招生350人,每人學費10萬港幣(尚不包括食宿等生活開銷),該所一年在這方面的收入為3500萬港幣,扣除開支,換算成台幣,利潤以億元起跳。一個研究所能創造的效益已經如此,更別提整個高等教育在大陸業務方面的盈餘了。更重要的是,這類的碩士專班開辦5、6年來,每年報名的人數不斷增長,大陸能出得起錢的「客戶」還真不少。

援引香港經驗,若干人士對於台灣開放陸生來台,抱有樂觀估計。一年商機以百億起跳,還有人說,只要百分之一的大陸高中生來,台灣各大學就擠爆了。

但是,情況絕非如此單純。台灣開放陸生來台,應不會有類似香港般的盛況。原因有三:1、香港英語授課,整體環境又有國際化的氛圍,而台灣較難提供。2、陸生在香港畢業後,能留在香港工作,而台灣不允許。3、陸生在港期間,就可領到香港臨時身分證,再工作幾年,換為永久身分證,即可取得香港護照,全世界免簽趴趴走。台灣的護照,沒這方面的優勢。

國內許多大學近年赴大陸交流,得到的印象是,大陸學生對來台灣相當感興趣。近年,一些大學個別和大陸高校進行短期交換生合作,陸生申請踴躍。這些都是事實,也都會讓國內一些大學以為台灣開放陸生就學,真會應接不暇。

但,細究實情,來台觀光和短期交換是一回事,來台灣待四年,是另一回事。大陸知名大學的學生,畢業前即可能得到全球500強提供的工作機會,這些學生來到台灣,為未來就業蒙上一層不可知的陰影,還會躍躍欲試嗎?大陸經濟條件寬裕的學生家長,能把子弟送往歐美澳加唸書的,會把台灣各大學列在參考名單裡嗎?歸根究底,國內大學推動招收陸生政策時,最好先釐清一點:在大陸居民心目中,「台灣」和「台灣的大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台灣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預估十來年後,大學招生缺額將達7萬,約有60所大學招生不足面臨關校困境。在這環境下,國內大學寄希望於內地生源,這是很可以理解的。不過,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步驟上,宜妥善規畫,以免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