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文書處理器產業的頂尖公司─王安電腦公司的創辦人王安,堅持王安公司的個人電腦採用專屬的作業系統,即使IBM的個人電腦顯然已經成為業界的標準,他還是堅持不變。結果王安公司現在已經成為歷史。

王安(An Wang)於1951年成立王安實驗室,1980年代初期,王安是全世界最成功的電腦公司之一。

王安實驗室的成功是因為王安的創新,像是磁芯記憶體照相排版設備,可以提高新聞印刷的生產力,以及第一部電子計算器。不過,王安最成功的產品是文書處理機。王安的Wang 120 WPS於1976年推出,可以儲存資料,使用者也可編輯內文。這產品使得王安實驗室的發展突飛猛進,不僅電動打字機幾乎一夜之間成為過氣產品,更重要的是,重創當時IBM的核心業務。

1980年代初期,王安實驗室在電子產品研發與配銷流程上,似乎仍將在未來10年持續統領風騷。王安的銷售額只有30億美元,相對之下,IBM為470億美元,王安設定的目標是在1990年超越IBM,成為電腦領導廠商。接下去幾年,他在上衣口袋上總是放著一張卡片,計畫如何超越IBM。不過,結果很悽慘,王安於1990年代初期宣告破產。

導致王安實驗室失敗的決策,是王安不願意發展個人電腦。1972年成立的阿泰利(Atari),是大型電子遊戲主機與家用遊戲主機市場的開創者,它展現出電腦的未來前景,而蘋果電腦則是技術上的領先者。但王安卻拒絕這機會,他說:「個人電腦是我聽過最愚蠢的東西。」結果,王安遲於面對1980年代這項殺手級產品的市場,到最後一切都太晚了。

這個決策令人感到訝異。王安已經擁有重要的發明,個人電腦並沒有超出公司能力之外。推動王安公司發展個人電腦的力量,甚至於還是來自有影響力的人,就是他的兒子佛瑞德(Fred),關於內情,也是佛瑞德告訴我們,他父親到底是怎麼想的。

1981年,IBM推出5150 PC,進入個人電腦市場,價格合理,而且採用非專屬的作業系統,於是這個市場開始爆炸性發展。王安再也不敢忽視這市場,但是他又做了一個壞決策,他選擇專屬的作業系統,這時候其他同業都採用與IBM相容的系統。王安的個人電腦並沒有立刻失敗,但王安實驗室的競爭力盡失。當顧客買個人電腦取代文書處理機時,王安的財富就快速流失了。

在這混亂的時代,王安不是唯一做錯決策的企業領導人,不過他身邊的人認為,這些錯誤背後的主要因素是他的情感。首先,他「深愛」王安文書處理機,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他對這產品的感覺非常自豪,遠超過商業的熱情。他就像父母親一樣,對這一手催生的產品引以為榮,極力保護。這使得他很難接受新的技術,因為新技術會使得文書處理機落伍。其次,他痛恨IBM。不只是IBM是他的頭號競爭者,他在生涯早期曾經因為技術授權協定,覺得被IBM欺騙利用,因此他不願意考慮支持IBM發展出來的產品平台。

我們認為,沒有情感,我們將完全無法做決策。但情感是雙刃劍,既能協助我們做出聰明的決策,也能愚弄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凡事都會被貼上情感標籤

《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等心理學家,都假設當大腦儲存一個事件或行動記憶時,也儲存相關的情感。我們稱此為「貼上情感標籤」(emotional tagging)。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必須做決策的狀況下,大腦就會回想跟目前類似的過去狀況,並且啟動這些事件標上的情緒。

王安有兩個情感依附,影響他的決策。他對王安文書處理機產生情感依附,這產品將會被個人電腦所取代,以及他對IBM的深仇大恨。這些情感依附跟股東的利益有衝突嗎?是的。這些情感依附強烈到足以扭曲決策嗎?是的,就我們的了解。王安的決策被這些情感依附扭曲,導致他犯下大錯,王安電腦就此一蹶不振,從此退出個人電腦市場。(本文摘自本書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