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股市近期上演反彈行情,但投資人對於中國A股市場在8月份的震盪調整仍心有餘悸,基金整體市場當月亦受到嚴重影響,募集狀況不甚理想,但指數型基金卻是一枝獨秀。

9月份中國新成立的15檔基金,總募集金額為398.4億元人民幣(下同),而7檔指數型基金所募集金額就達204.22億元,佔所有新成立基金募集金額的6成以上,即使是8月份市況不佳,8月26日成立的易方達滬深300指數基金首募金額仍高達168.8億元,僅次於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的247億元。由這兩檔指數基金首募超過百億元的現象,可看出指數基金在中國市場的吸金魅力。

從2002年第一檔華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現為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型基金)開始,中國的指數基金發展迄今已有8年的歷史。而指數基金今年熱烈募集成立的情況,主要跟中國政府政策、投資人需求和中國基金市場生態有極大關連性。

指數基金能密集發行的首要條件,首先要中國證監會的首肯放行。今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對於指數基金審核速度相當迅速,除了鼓勵基金市場資金分流,不要過度集中單一基金產品外,也想藉由指數基金背後的龐大資金來穩定波動較大的中國股市。因為按照規定,指數基金必須投資至少9成於跟蹤指數的成分股。

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雖然第三季有不少基金經理人開始轉換持股標的以增加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但是這些主動管理式的股票型基金經理團隊大多錯失上半年中國股市驚人的上漲,主要是因為今年第一季時,中國的市場狀況仍不明朗,主動管理式的股票基金經理團隊在該段時間持相對保守的態度下,持股部位仍多維持在08年底的水平,因此,在股市大漲的時候,這些主動式基金的績效相對落後指數基金的表現。

指數基金上半年出色的表現,不僅吸引中國投資人的目光,也同時帶動指數基金的銷售。

此外,由於中國基金市場先前傳出有基金經理人內線交易的醜聞,也使得投資人對於主動式管理的股票基金的道德風險存有疑慮。對投資人而言,被動式管理的指數基金相對來的令人放心。

另一方面,以發行公司的角度來看,如廣發、華夏和南方等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都尚未發行指數基金相關產品,藉由這次投資風潮,這些公司也都於今年陸續發行相關指數基金產品,藉此豐富該公司的產品線。

最後,以競爭和市場資訊角度來看,由於中國主動管理股票基金尚無法投資海外市場,在加上對新股投資的限制,使這些基金主動管理股票基金的競爭愈加激烈,如何選出具有投資價值的個股,也是對基金管理團隊的考驗,而相對較低管理成本和費用的指數基金則提供基金公司另一個商品的選項。(本文作者為晨星(亞洲)台灣研究員范珉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