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對亞洲人來說,是一個差一點就要破產的國家,新聞版面充斥著倫敦金融城衰敗的灰暗。就在此時,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及AMBA的研究生群,輕輕撥開濛濛的霾霧,搭著廉價英鎊的時間優勢,深入英國6大城市、48個參訪地點,同行的有英國背景的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有美國背景的科管所老師吳豐祥和許牧彥,這群師生執意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探究出英國重生的新泉源。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塑造,是這一群台灣科管學子注意到的焦點,和英國的「The New Deal」行動正好迎面相遇,用現代的眼光用力地照射古老的英倫文化。

The New Deal美國羅斯福總統提出的「新政」改革,英國人不認為借用美國說法有什麼不妥,1998年間英國勞工部以「新政」為名,推動英國勞動市場改革,籌資50億英鎊作為鼓勵民營企業的新興,雖然原意在降低失業率,實際上卻為英國社會帶來創新的源頭。這些改革經驗的累積,讓現在的英國敢於再踏出「新」的一步,把古老文化賦與新創意,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地發展成為社會改造、具經濟效益,與國家競爭力的多重凸顯。

政大商學院研究生群拜訪了800年歷史的牛津大學和溫莎古堡,也與散落在倫敦市區的技職專校師生對話,和當代設計服務業把酒言歡,請教英國官方對創意產業的治理與發展構想,感觸到新政概念的滲透力。政大科管所老師許牧彥說,英國自1997年工黨上台執政,成立創意產業工作小組,讓經濟部門、企業和商業部門都參與統籌與整合,即初步確立創意產業在英國經濟發展的角色。而讓台灣師生驚訝的是,英國能發展出同心圓的概念,分層呈現創意產業的各項範疇,越是同心圓的內部,越強調純粹的文化價值,越外部則有越多商業活動。

「這是一種屏除『壁壘分明』的傳統分工認知」,許牧彥說,類似的情況,一旦創意和科技沒有分野,政策思維沒有經濟或文化的官僚限制,古老和新創才能分解、再融合。他相信,不同國家的政策是很難直接複製,但是推動創意經濟的核心理念是可以參考的。如果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多年之後再回頭看看英國,這群國際商人會吟唱著莎翁詩歌向兒孫們說,「還好有創意產業,英國才走得出經濟衰退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