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集權體制」常被批評為不民主。隨著中國經濟開放與國力提升,中國模式的政治體制引起更多關注。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昨天刊登一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專文,分析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以及同國外一黨制和多黨制的根本區別。顯示在中國經濟發展締造巨大成就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有更大信心,開始為中國模式政治體制辯護。
賈慶林這篇題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文章,是以10月13日他在政協成立60周年研討會講話內容為主體。文中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植根於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深厚土壤,產生於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奮鬥的征程,發展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
分四方面闡述意見
文章從政黨關係、政權運作方式、協調利益關係以及民主形式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政黨關係: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以不同政治利益集團通過選舉和競爭掌握權力為基本特點。這決定了其政黨之間必然要為爭取選民、上台執政而相互爭權奪利、彼此排斥傾軋。而實行一黨制的國家大多不允許其他政黨存在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則是一種民主協商、嶄新的合作型政黨關係。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共同致力於於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這既避免多黨競爭、相互傾軋造成的政治動蕩,又避免了一黨專制、缺少監督導致的種種弊端。」中國政黨制度的巨大優勢就在這裡,同國外一黨制和多黨制根本區別也在這裡。
──政權運作方式:在實行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的國家裡,幾百年來形成的政權運作方式是各政黨輪流執政,只有執政黨才能主導國家行政權力,在野黨或反對黨一般不能直接參與政府對國家事務的管理。在實行一黨制的國家裡,由於一黨獨攬國家權力,缺少必要的監督,往往容易導致政治專制和體制僵化。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依法長期執政,這是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真誠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自覺接受」他們的民主監督,努力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參加國家政權,對於國家大政方針、法律法規制定執行,發揮重要作用。
富強 最大政治共識
協調利益關係。實行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的國家,由於各黨派的利益衝突,無論哪個政黨上台執政,都不可能代表全體人民的意願和利益。
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都把建設富強現代化國家作為最大政治共識。同時,在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合作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照顧同盟者的具體利益,通過制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應措施,保障他們及所聯繫群眾的權益,並通過民主協商最廣泛地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願望,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面的利益訴求。
──民主形式。在西方兩黨制和多黨制下,政黨為贏得更多選票,一般也會適當考慮普通民眾的意願,但歸根到底是受壟斷資本利益集團左右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以合作、參與、協商為基本精神,以團結、民主、和諧為本質屬性。透過這種結合,體現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特點。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