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北邢台威縣給了應屆往屆大學畢業生機會,在500多名高校畢業生中擇優錄用了191位。10月中旬,勝出者剛上班沒多久,就被告知要捐款。專科畢業生捐5萬元(人民幣,下文同),本科畢業生捐3萬元,名目是「捐資助教」。
其實,類似威縣「捐資助教」入編的事情,已經成為一些地方入編進人的「潛規則」。先前有媒體曝光湖南省漵浦縣環保局在進人時普遍收「押金」一兩萬元,造成幹部職工達117人,且多人不上班照拿工資。無論是威縣的「捐資助教」,還是漵浦縣的「交錢上班」,實質上就是「上崗費」,是「權力貨幣化」的生動表徵。
毋庸置疑,正是有了上崗與下崗、編制內與編制外、城市與農村的斷層,有了「同命不同價」、「同工不同酬」的權利斷裂,才讓「上崗」的另一面成為權利荒漠,而唯有通過權錢交易這條逼仄的通道,最終換取「上崗」的門票。河北威縣的新教師之所以心甘情願地交納上崗費,除了擔心下崗,更重要的是,這筆三五萬的費用可以換取正式編制,從而彌合以往做同樣工作報酬卻更低的權利窘境。
在這樣的權利暗角,因為有著公眾對自我權利救贖的強烈渴求,因為有著權力蔓延下規則的無條件讓道,才有了河北威縣教育部門對強制收取「捐資助教」費的斷然否認。正因為權利斷裂處沒有了規則的柵欄,沒有法治的著力,所有的規則底線才會一觸即潰。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0-29。原題:「教師入編『被捐助』背後站著貨幣化的『權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