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吸引通勤族選票,新竹市兩位不同政黨的候選人,不約而同提出免費公車政見,不過在地客運業者卻持反對意見,他們希望的是實質的路線虧損補貼,但若站在民眾利益立場,免費公車才真是全面性的社會福利。
油價高漲的此刻,新竹市民、候選人都在思考,為何桃園市能開辦八年的免費公車,新竹市卻不能?而這兩地不論在人口或幅員來比較,卻都有相似之處。
桃園市在二○○一年,開始編列每年四千二百餘萬元開辦免費市區公車,每天走八條路線、共二百廿六個班次,上下班尖峰時間還每十分鐘發一班車,市公所估算,每天約有上萬人次搭乘,乘載率相當不錯。
依新竹市兩位候選人的估算,若新竹市開辦免費公車,且路線不分冷熱全面開出,一年預算約一億五千萬元左右,這個數字,一、二年可能撐得過去,要長久編列,恐怕會是市庫的一大負擔,讓市政府一直不敢開辦免費公車。
新竹市近十年一直推動市內輕軌捷運,延伸竹竹苗三縣市捷運案,正在交通部審查,但光是新竹市部分就要一百多億元,就算「市府自付」十五%,也要十多億元,這筆錢拿來做免費公車或是大眾運輸「觀念」的養成,可能還比較實際。
過去台中市曾經推出兩年免費公車計畫,第三年起使用者付費,先讓通勤族養成坐公車的「依賴性」,兩年後就乖乖的付錢坐車,吸引業者競爭也吸引了乘客,也締造了三贏。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