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致力於白話文的詩意化,他說:「白話文太鬆散、囉唆了,應該走往精省的路,同時調和美感,非常不易。」除了早年《家變》代表作,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背海的人》前後投入廿四年完成,實驗性更高,文中出現許多停頓、空白甚至自創的漢字。他曾說「我每一句話,都先知道音樂,再用字去配合。」這樣的書寫是「為了想模仿樂譜。」

然而,這樣的語言實驗,勢必提高閱讀門檻,也無法成為普羅大眾的文學,這與王文興的觀念並不衝突。他說:「很多讀者無法適應,是不奇怪的,我相信很多書只能有有限的讀者,我寫作時完全沒考慮讀者,或說,我適合的讀者就是慢讀的讀者。」他提到這幾年曾在大學演講場合,遇到學生說《家變》讀了五年或者一年兩年,「我都感到很榮幸。」

王文興十八歲寫作至今逾半世紀,產量少而質精,僅出版過《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小說與其他文集。他自認海明威是年輕時的啟蒙,但此生最愛的一部書是朱熹的《朱子語類》。

王文興是虔誠教徒,多年來深居簡出,二○○五年自台大外文系退休後,幾乎所有時間都在伏案用功,盡量每天寫作四小時、閱讀五小時。他說自己幾十年沒看過電視了,除了精讀中外的文學、哲學書籍,也會讀讀報上的時事新聞。他表示目前寫作感到「越來越難」,速度也越來越慢,一天定稿三十字,有時運氣好五十個字,「但那是少有的,就可以慶祝。」而他完全不相信靈感,小說的一句話就要準備五、六天,「人生的時間就用在這上面,多用一點無所謂。」

王文興早年在台大外文系任教時,與當時的學生、前台大外文系副教授陳竺筠戀愛結連理,傳為佳話。兩人一靜一動,傍晚飯後兩人散步椰林大道的身影,也是台大經典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