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說:「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大陸城市化腳步逐年加快,帶動了消費力提升。但渣打銀行卻提出警告,由於大陸城市化統計方式過於寬鬆,許多農民及農民工也被列入城市人口中;城市擴張過快,恐導致地方財政惡化,損害經濟發展。
近期一份報告顯示,大陸官方去年公布的城市化率45.68%是明顯低估,實際上大陸城市化已高達60%,未來還會繼續成長,這將帶動未來內需消費力的提升。
開放至今都市化增2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日前樂觀表示,2030年大陸城市化將達70%,城市人口達8億人,超過現在美國、歐洲、日本所有發達國家城市人口的總和。屆時大陸GDP也將超過歐美,到時候消費力將大幅提升。
統計方式鬆 農村變城鎮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今年是大陸城市化的新里程。大陸城市化從改革開放前的20%升至現在的40%多,未來還要到60%、70%,那將是人類歷史上所未有過的上億人從農村到城市的巨大遷徙,這會帶來龐大的投資機會,創造新的成長空間。
但渣打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申嵐譯卻警告,城市擴張過快,恐會損害大陸經濟。
探討城市化議題,申嵐譯表示要先搞清楚「城市」的定義為何。2000年之前,大陸對城市的定義是以「戶口」為根據,只有在城鎮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才被統計為城鎮人口,因此居住在城鎮地區的1.5億外來人口很少被算作城鎮居民。
2006年,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新的城鄉畫分標準。新標準基本上只考慮城鄉地區的實質因素,而非行政區畫或者人口密度。因此,只要一個地區「看起來」像城市,這裡的人口就被畫為城鎮人口。
統計方式的改變,讓大陸城市化人口逐年上升。大陸城鎮不斷向外擴展,將鄰近的鄉村納入其中;一些原本是農村的地區,農田周圍的工廠、商業住宅如雨後春筍般起來,這樣城鄉界定變得很模糊。
城市人暴增 增社保成本
另外,雖然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但其中許多都是具有農民身分的農民工。調查顯示,大部分外來農民工不願回到他們農村的老家,寧可寄居在工廠的集體宿舍,在小城鎮的工業區中艱苦奮鬥,希望有朝一日能變成「真正」的城市居民。
申嵐譯強調,如果城鎮人口成長跟不上居民結構的改變及收入的增加,社會的保障體系的成本將飆高;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愈加惡化;農村土地改革將更難解決;房地產價格將更混亂。種種因素都會嚴重損害大陸經濟發展。
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室主任侯東民認為,由於大陸農村剩餘人口過多,兩億農民轉至城市的結果,便是運用其大量的生產力製造廉價商品銷至世界,最後遭到世界各國反傾銷對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