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共同典藏著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宮廷珍寶。今年以來,兩岸故宮打破60年來的堅冰,台北故宮派員進駐北京故宮,共同破解中華瑰寶之謎。新華社報導,其中包括清代宮廷鐘錶維修及古陶瓷檢測、琺瑯瓷工藝。

今年7月中旬,台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41歲的陳東和博士,帶著「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清代宮廷鐘錶的保護與維修」兩大課題走進了北京故宮。

台專家進故宮管制區

「我很幸運能夠成為60年來第一個拿到北京故宮內部工作區通行證的台北故宮人,這是過去不敢想像的事。」陳東和說,他可以任意進出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室以及實驗室等管制區。

今年3月,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了60年來首次互訪,雙方共同宣布建立包括研究人員互訪等在內的交流機制。今後每年,兩岸故宮將各自選派1至2名研究人員,到對方單位參與合作研究。

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學科研究背景的陳東和博士,成為首位到北京參與兩岸故宮合作研究的台北故宮人。他表示,此次選擇的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清代宮廷鐘錶的保護與維修兩個項目,是台北故宮目前非常關注與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在這兩方面,北京故宮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失傳古燒瓷技術揭密

曾經居住著清代嬪妃的故宮「延禧宮」,如今建有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這裡擁有世界一流的用於材料分析與檢測的先進儀器,是大陸屈指可數的能觀測到古陶瓷原子與分子尺度的實驗室。

陳東和的合作研究者,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主任苗建民表示,用現代精密儀器對古陶瓷進行成分分析,有助於對古陶器做出更加精準的鑒定,並為再現失傳的古代燒瓷技術提供基礎。

台北故宮收藏的二萬五千多件瓷器,約有95%原藏自北平故宮。這些陶瓷珍品匯集了汝、官、哥、定、鈞宋代5大名窯的代表作,以及大量明清官窯精品。被稱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康、雍、乾琺瑯彩瓷器,台北故宮就收藏了300多件,占全球存量的絕大多數。

為了進一步揭示中國古陶瓷燒製工藝的奧秘,台北故宮的文物科學實驗室也陸續增購新的檢測儀器,計畫對古陶瓷進行更多的分析研究。

「琺瑯瓷工藝曾長期被清代宮廷所壟斷,這一技藝在乾隆朝以後便逐漸失傳了。對琺瑯瓷工藝的研究,是目前台北故宮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陳東和說,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正是對琺瑯瓷顏料來源與使用狀況進行分析。在這個實驗室中,陳東和與北京故宮同事使用拉曼光譜儀對北京故宮提供的古陶瓷樣本進行了檢測,研究其相關的成分與分子結構。

老師傅玩轉西洋鐘

當年北平故宮文物外遷時,由於運輸限制,不得不放棄體積較大的1000多件宮廷座鐘,只帶走部分小型座鐘及懷錶。60年來,由於台灣缺乏修復技師與修復經驗,未對這些鐘錶進行修復。陳東和說,因此,清宮鐘錶修復也被列為兩岸故宮合作研究的首批項目。目前北京故宮只有3名修復師承擔著1500多座鐘錶的修復工作。

北京故宮老師傅秦世明表示,故宮收藏的宮廷鐘錶製作年代在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既有英國、法國、瑞士等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時期的代表作,也有清代宮廷造辦處自主研發的作品。

宮廷鐘錶作為皇帝的玩具,不僅具有走時、打點的功能,還能進行雜技、魔術、轉花、音樂等千變萬化的表演。

打開宮廷座鐘華麗的外殼,露出複雜的傳動系統,學機械出身的陳東和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多鐘錶都有許多套傳動系統,每個傳動系統又有許許多多的零件。」

故宮的鐘錶維修是一種依賴言傳身教的傳統技藝,這種憑靠經驗與記憶力的手藝傳承的方式至今沒有改變。秦世明今年63歲,已經在故宮工作了35年。 在秦世明等老師傅的指導下,陳東和漸漸摸索出了維修皇室鐘錶的技術竅門。他指著座鐘上被拆卸下來的一隻小鳥:僅僅是研究它的翅膀振動和鳴叫,就花了不少時間,現在它已經被修好了。

大開眼界的陳東和對鐘錶修復也產生了自己的想法。他一方面認真跟隨老師傅們研究著千變萬化的聯動原理,記錄下了珍貴的修復筆記;另一方面,也將鐘錶內部的機械結構繪製出來,並利用相機記錄下修復過程。他認為,如果將這些修復數據公之於眾,將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科技發展的歷史。 對於陳東和的想法,秦世明表示,這是老一代人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很有創意,很有意義,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