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日前在華盛頓的一番話,引起軒然大波。他警告美國如果不繼續參與亞洲事務,以制衡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可能失去全球領導地位。他這樣說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也代表東南亞一些國家領導人的看法。
新加坡在中美間搞平衡外交
李光耀雖具有華人血統,但每當涉及中國問題,卻往往站在中國的對立面。新加坡是最後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東南亞國家,在中國抗擊SARS疫情最困難的時期,又率先要求東南亞國家抵制中國。現在,美中關係逐漸緩和,又不失時機地跳出來,希望拉住美國,在亞洲製造新的冷戰對峙狀態,以此來獲取利益。
這樣一個充滿冷戰思維的政客,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的座上賓,是因為中國政府以極大的熱忱,面對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可是,東南亞地區國家的華人卻表現出了一種特殊的姿態:通過不斷挑釁中國,以此來取悅於其他族群。
自從上個世紀東南亞出現大規模排華浪潮後,中國政府制定了非常特殊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希望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盡快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則忍讓東南亞國家華人的不友好舉動,希望以此來幫助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爭取生存空間。但恰恰是這種悉心呵護的外交政策,反使得一些東南亞華人不顧中國感受,為了在政治上、商業上獲取更大的利益,不惜傷害中國。
新加坡內閣資政的表態並沒有多大實質意義,但是,它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卻值得警惕。
美國的軍事存在反製造動盪
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當然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二戰後的歷史表明,凡是美國軍事存在地區,往往都是動亂的多發區。減少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實際上就是減少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就是徹底消除恐怖勢力滋生的土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光耀的談話實際違背歷史潮流,反讓亞洲成為充滿不確定性的、動盪不安的地區。
新加坡利用港口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成功地躋身於發達國家行列。但由於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缺乏抗擊風險的能力,所以,新加坡希望和美國捆綁在一起,來發展壯大自己,這令人想起狐假虎威這個成語。
現在中國正面臨新一輪的南海危機,戰略發展遭遇瓶頸。處理好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就是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打通任督二脈。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那麼,就很難拿出科學的戰略方案,全面處理與東南亞國家及其領導人的關係。中國有必要通過外交白皮書,清楚闡明對東南亞國家的立場。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