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昨日指出,雖然國際農工原料行情走高,導致躉售物價跌幅創下近11個月新低,但在消費疲弱,廠商降價促銷下,10月消費者物價跌幅(年減率)卻擴大至1.84%,創下近40年第3大跌幅,顯示國內目前非僅沒有通膨問題,也暫無通縮壓力。
主計處發布10月物價調查結果指出,受到景氣回溫及國際熱錢炒作,10月銅、鎳、鉛的國際商品價格年增率皆逾50%,鋅的漲幅(年增率)更高達94.8%,此外糖、棉花的漲幅也都逾50%,影響所及,原本呈現兩位數下跌的台灣進口物價,10月份縮小至-4.04%,跌幅創下94年9月以來最小。
衡量廠商交易成本的躉售物價(WPI)今年以來兩位數的跌幅同樣也在10月縮小至-6.23%,創下近11個月最小。
雖然廠商生產成本逐漸升高,但是主計處調查發現,10月份的國內消費者物價(CPI)卻持續下跌,非僅較上年同月跌1.84%,經季節調整後也較上月跌0.12%,其中較上年同月的跌幅1.84%為近3個月最大跌幅,同時也是40年來第3大跌幅。
主計處官員表示,國際農工原料行情走高已反映在WPI,廠商的生產成本確已升高,但何以沒有反映在CPI?主因民眾薪資下滑,限縮了民間消費,在有效需求不足下,廠商只好降價促銷,例如餐廳、速食店等外食價格已連4個月下滑,10月年增率-1.22%更創下93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這些現象說明短期內CPI不太可能大幅上揚。
綜合國內外經濟情勢,主計處指出,在民間消費疲弱下,CPI只會緩緩上揚,不可能大幅走高,各界不必擔心通膨問題;至於CPI近期跌幅雖大,但指數已由今年元月的104.43升至10月的105.92,也不用太憂慮通縮的問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