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必須採取的作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巫和懋昨(5)日表示,金融危機後,各界正關注國際間貿易失衡與經濟結構區域化等局勢變化;他認為占全球國民所得25%的「東協加三」,就是台灣不能忽視的市場。
出席「第七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的巫和懋在專題演講中分析,大陸不只要求經濟發展取得「量的提升」,同時期能帶來「質的改變」;他強調,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一定會和台灣產生密切關聯」,其中有很多屬於台灣的機會,可積極把握合作參與機會。
巫和懋建議,台灣應把握兩岸合作機會,排除非經濟層面等因素干擾,並持續減輕貿易失衡,同時正視相關制度改革等議題。
把握機會參與大陸發展
由於台灣在2008年第一季有6%經濟成長率,不過受金融風暴影響,2009年第一季下降到負10.13%,巫和懋因此認為,包括投資出口復甦還不明朗、兼顧產業均衡發展,以及產業升級與人才優勢等議題,都是台灣未來將面臨的挑戰。
巫和懋高度評價大陸的擴大內需方案。他說,受惠「出拳快、出拳重」的4兆人民幣(下同)刺激經濟方案,大陸經濟呈V型復甦,並看好明年表現,台灣也有很多機會;不過他認為,大陸後續仍須關注結構失衡與資產泡沫化等「投資粗放」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相較2008年每季平均經濟成長率達10%、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約8%,巫和懋強調,目前大陸經濟成長率已由2009年第一季的6%、CPI為負,逐漸好轉,有望帶動全球復甦,但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各種短中長期挑戰。
陸恐面臨通膨、資產泡沫
巫和懋認為,大陸當前各種振興經濟方案可供短期救急,卻存在「國進民退」現象,也就是經濟刺激方案多來自政府投資,民間投資較少,結構失衡情形未改善;單單今年第一季4.6兆信貸總額,就是去年整年的248%,短期內恐需面對通膨、不良資產累積與資產泡沫化等隱憂。
他坦言,包括貿易失衡、出超嚴重、國內消費過低投資過高、城鄉收入比約為3.33:1、分配不均、環境汙染、資源短缺,以及社會保險與醫療服務不足等問題,都有待大陸在中長期經濟發展階段克服。
「大陸對經濟發展有很深的憂患意識」,巫和懋說,為求經濟持續成長並避免不良影響,大陸政府今年5月已開始著重調結構,除投資基礎建設,並擴及民生工程與自主創新產業;包括「十二五」(2011-2015年)政策規畫,也積極導向獨立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等方向。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