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你的記憶如何,你的情感也必如何。
2008,在這個悲喜交集的數字裡,中國人經歷的不只是一組屬性詞語的考驗。從1978到2008,對於任何一個35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這片土地上可以回憶和憑弔的事物已太多。比如音樂的記號。有一種回聲,儘管看似煙消雲散,但始終餘音猶在。比如歌聲的背影。
歌,因為曲折而成為了歌曲。中國人30年生存的曲折記憶,就濃縮在了30年動盪的歌聲裡。令人無解的是,時隔30年,這股動盪依然無法徹底平息。
一首歌流傳的長度,就這樣越過了我們社會發展的進度。
一首歌,給了我們一種顏色
在七○年代的最後三年裡,中國內地還包裹在計畫經濟的指標裡。經濟、生活和文化都是計畫的,但思維是不受計畫控制的。任何一個看似嚴密的窗口,總可以慢慢掀開一條縫隙。歌聲,在經過近30年紅色革命工具的強硬使用後,開始一步步卸下了武裝階級群眾統一思想的盔甲,並重新恢復表達人內心世界的功能。
在北方,人們還一度受限於集體主義觀念的強大凝聚性。但在南方,一股股濕潤的空氣不斷從四面八方飄來,讓那裡的人越來越逼真的感受到自由的新鮮。有時候為了更靠近一種逼真,就要用行動去連接。1977年5月1日,廣州出現了全國第一支流行樂隊──紫蘿蘭輕音樂隊。這距離粉碎四人幫的歷史一刻還不滿7個月。一年半後,同樣是在廣州,東方賓館出現了全國第一個音樂茶座。又過了一個月,1979年1月3日,全國第一家集錄音和出版於一體的太平洋影音公司也在廣州成立。就在同一個月,香港歌手譚詠麟也才剛脫離了溫拿樂隊,發表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反斗星》。5月,42歲的上海歌舞團獨唱演員朱逢博在太平洋錄製出版第一批節目錄音帶,《朱逢博獨唱歌曲選》的盒帶為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盒立體聲原音帶。
1980年2月16日,李谷一在首都體育館參加首都知識界春節團拜會演出。4天後,中國大陸公布了1949年以來第一份流行歌曲排行榜,由北京電台和《歌曲》雜誌主辦的評選活動收到22萬封群眾來信,選出了15首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曲。李谷一有4首,占了四分之一。
此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李谷一演唱的〈鄉戀〉被批判為「靡靡之音、黃色之音、亡國之音、亡黨之音」,她則被批判為「黃色歌女」。她發行的盒帶被封殺。當時李谷一十分迷惑不解,為什麼她歌唱的全是祖國、解放軍、人民和勞動的題材,還被批判為「亡黨之音」呢?
1980年9月23日,由《北京晚報》主辦的大型晚會「新星音樂會」在首體演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流行音樂的第一台大型演唱會。這場音樂會讓一首〈軍港之夜〉紅遍了大江南北。這場演唱會所演唱的大部分是大陸音樂人創作的作品。但三個半月後,形勢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動。1981年1月10至1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行了兩場「台灣歌曲演唱會」,由大陸藝人演唱台灣校園歌曲。5天之後,上海電台推出「立體聲之友」節目。
1982年5月,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國內第一個歌壇新秀沈小岑,她演唱的是徐東蔚創作的〈請到天涯海角來〉。這個信息表明,中國流行音樂的錄音棚不再僅對人民藝術家和歌唱家開放,它需要更多的年輕人。然而一個月後,人民音樂出版商出版了一本名為《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的書。當中國流行音樂的改革派在力捧的同時,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守派卻在痛批。在新中國流行音樂八○年代初的發展階段,李谷一、朱逢博、蘇小明和程琳的確是最風光的,但她們也要為這份風光承擔起被官方意識形態批判的社會責任。
1984年2月1日,對於中國內地樂迷來說,又是一個歷史時刻。在中央台春節晚會上,香港歌手張明敏和奚秀蘭成為首次在國內電視上與中國觀眾見面的境外歌星。中國社會文化發展不再是閉關自守,一扇窗戶小心翼翼的推開了。而在同年1月,鄧麗君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十億個掌聲」演唱會。1985年1月,鄧麗君在新加坡接受中國《北京青年報》電話專訪,這是她首次公開與大陸媒體接觸。這距離《怎樣鑒別黃色歌曲》中她被當作「黃色」典型批判,不過兩年半時間。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七○年代末,電影是中國大眾認識世界的第一解碼器。到了八○年代中期,音樂成為中國內地人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最便利的窗口。1984年,中央電視台為建國35周年錄製的一套節目「九州方圓」傳遍了全國。這一年,深圳正以三天一層高樓的速度飛速前進,這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神話讓全國人民都坐立不安了。(文轉C11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