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過去了,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10月27日在美國的一席話,意外地在對岸引起軒然大波,被部分網民嚴厲批評為「數典忘祖」,也有學者撰文批判李光耀「媚美抑華」,經過部分媒體的放大,風波至今未平,已經多少讓最近東亞的「共同體熱」蒙上了一層陰影。

本報11月2日的社論《中國要當東亞霸主嗎?》中引述了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曾提到的觀察,他認為中國的亞洲鄰國戰略只能說是「不錯」,卻不夠「出色」,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與鄰國的貿易關係雖然不斷發展,但卻沒能提升「信任感」。這是大陸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我們的擔憂。而此次大陸部分輿論對李光耀演講的過度反應,正印證了這樣的擔憂。這些言論有損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可能傷害中國與東協各國的關係,應該適可而止。

李光耀演講的地點(美國華府)與時機(各國正在討論美國與未來東亞共同體的關係),的確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如果完整、仔細閱讀李光耀的演講全文,就會發現李光耀並無意「媚美抑華」,只不過是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基於日本、澳洲等國近日提出了關於東亞(或亞太)地區整合的願景,作為新加坡國家戰略的奠基者,提出他對時局的分析和主張。

在演講中,李光耀既從東亞現代化歷程之一環的角度來認識中國的崛起,表明他體認到大陸當局穩健的國際戰略,也用「意外」來形容他對中國國慶閱兵的感覺,因為這可能不盡符合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他既呼籲美國留在東亞以維持本地區的開放與平衡,也認為美國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獨自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主張東亞地區需要建立新的整合架構。他還準確闡述了中美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卻絕非對立衝突的關係。

如同大陸內部比較理性的評論所指出的,李光耀的演講並無新意,這不過是國力相對較小的東協諸國所一貫採行的平衡術。我們所要補充的是,李光耀的演講並不是所謂的選邊站,更不是在倡議什麼「圍堵中國」。

崛起中的中國正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未必全然友善的國際環境,我們完全理解許多大陸民眾對此問題的焦慮感。但李光耀演講的主題並不是對中國的圍堵,而是對中國崛起這個事實的體認。如今的中國,雖然不是經濟與軍事的頭號強國,但早已不是1840、1895、1900或1937年時的中國,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發動侵華戰爭。世界的局勢在變,大陸民眾應該更有自信、更坦然的面對困難、邁向成功,尤其重要的是要能設身處地,體會、理解周邊諸國對中國崛起可能產生的疑慮,以真正大國的風範來將之設法化解,而不是以過激的言論加深矛盾。「以大事小」是崛起大國的重要課題,美國在這問題上犯過許多錯誤,直到今天還未能根本改變,大陸民眾可以「以美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