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台灣始終是一個無法獲得全民共識的敏感議題,尤其在國民黨執政的現在,起碼還有三至四成的國人對其表示不信任態度,因此極需執政者以其最大的誠意及公開透明的務實做法,化解各界的疑慮。

但從目前兩岸往來談判過程中,執政當局往往為了實質利益的推進,而忽略程序公開的細節,徒增各界不信任。長此以往台灣內部難免因此而對執政者心生疑慮,反損及兩岸關係正常互動。

兩岸談判本應是全民共同監督的重大議題,但近來,不論是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的杭州會談,還是海協會秘書長鄭立中的宜蘭密會;再到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毫無理由的延遲北京之行、再到讓人起伏再三的MOU簽署,都讓人覺得馬政府耍弄「密室政治」,讓外界完全失去透明公開的監督機會。

這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MOU簽署問題。這明明是一件兩岸金融業,乃至投資人都引領企盼的好事,也是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何以就被弄得如此見不得人之感,連何時可簽署的時間地點,都被搞得神神祕祕、說不清楚?

即使到金管會和海基會相關人員已經到了北京,並展開最後細節磋商,但主管部會依然祕而不宣,外界依然不明究裡,真讓人不知如何以對!

難道兩岸簽署金融MOU是一件見不得人之事?是一件不用被歷史紀錄之事?是一件媒體不應該關注之事?還是檯面下真有什麼見不得人之事?

無論如何,即使為了兩岸協商的實質進展,而不應該隨時掀開鍋蓋,但在台灣人民對兩岸議題還多所疑慮的當下,這樣的事情能不隨時掀開鍋蓋告訴大眾,現在鍋裡的實際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