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最近幾年能免於水患之苦,二重疏洪道有能夠效分洪是一大關鍵,不過,很少人知道這項重大水利工程的興建,竟然意外改寫台灣政治權力分配,讓李登輝取代林洋港成為蔣經國接班人,總統府前副秘書長張祖貽在新書《蔣經國晚年身影》中有極深入的描述。
為解決大台北地區的淹水問題,中央原本規畫在新莊塭子圳興建分洪道,後來卻改設五股、蘆洲,政策之所以大轉折,有一種說法是山東幫紡識業者在背後施壓,以免廠房遭政府徵收。塭子圳經過這番折騰,迄今還是一片荒蕪,土地無法開發利用,只能搭鐵皮違建出租,老百姓怨聲載道。
《蔣經國晚年身影》細述當年內幕
《蔣經國晚年身影》一書中指出,二重疏洪道是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擔任經濟部長所提出的計畫,當時的行政院長是蔣經國,但他沒有第一時間決定,要留給日後接閣揆的孫運璿拍板,第一孫最清楚案子來龍去脈,第二是做面子給孫,藉重大工程幫孫立威。孫運璿民國六十六年接任行政院長後不久就通過本案,但由於蘆洲、五股農民一再陳情抗議,工程進度一直不理想。
孫運璿獲賞識 林洋港前途艱辛
民國七十年行政院舉行院會,討論「台灣北部地區防洪計畫」,林洋港當時擔任有小內閣之稱的台灣省政府主席,政治前途一片大好,但他在會中力主要謹慎以對,結果卻被孫運璿解讀為地方政府挾民眾威脅中央,當場勃然大怒,要求省府全力配合,否則唯林是問,氣氛搞得很僵,造成孫運璿對林印象大壞。
李登輝後來居上 意外成接班人
加上林洋港執意讓新竹市、嘉義市升格省轄市,而且貪杯,當年底內閣改組,林洋港明升暗降,改任內政部長,李登輝後來居上接掌台灣省政府,三年後被蔣經國欽定為副總統,從此一路扶搖直上。
蔣經國當年非常賞識孫運璿,不少人認為蔣屬意的接班人其實是孫而非李,只是因為蔣病情惡化之快出乎他個人意料,才讓李登輝意外接掌大位。由於蔣經國每有重大人事案,必垂詢幾位大老,林洋港與孫運璿相處不睦,自然影響到他後來出線的機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