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過世的科學家錢學森被譽為中國「兩彈一星」(導彈、氫彈與人造衛星)之父。其實應稱他為「兩彈兩星」之父─他協助毛澤東放了一顆「糧產衛星」。這顆「災星」讓中國百姓經歷了所謂「三年困難時期」:一場餓死2、300萬人的大饑荒。

為大躍進提供理論基礎

故事要從河南省遂平縣岈山這個偏遠山區談起。1950年代中期,中國大力推動農業集體化,每個鄉組織一個合作社。遂平縣領導決定把岈山四個小鄉共組一個「大社」,後改名為「岈山衛星集體農莊」。這個作法受到中央注目,1958年4月決定把它當成集體化的典型,並再改名為「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個公社被譽為巴黎公社第二,也成為中國推動人民公社的典範。

做為樣板,岈山當然要努力在生產上表現。1958年6月8日,《人民日報》報導衛星農業社5畝小麥平均畝產2105斤,放出第一顆畝產衛星。四天後,《人民日報》12日頭版頭條標題是:「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2畝9分小麥畝產3530斤」。連續兩顆畝產衛星衝上天,讓岈山受到全國關注。從此,各地農村爭相糧產「放衛星」。

宣傳機器放衛星搞浮誇

當時離中國第一顆真正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還有12年,但科學家錢學森已為這顆糧產衛星提供理論基礎。1958年毛澤東開始鼓吹生產大躍進,錢學森適時提供了理論基礎:先於4月2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以光能轉換理論說明畝產8000斤澱粉的可能性;《人民日報》連續報導岈山「放衛星」之後,又於6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糧食畝產量有多少》指出:「把每年射到1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已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裡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後來証實岈山那幾畝地的小麥是從它處快成熟的小麥移植來,其他各地放的衛星也都造假。浮誇結果是糧食供需失調,農村大饑荒,連岈山都有一成居民餓死。擔任過毛澤東兼任秘書的李銳曾幾度指出,毛澤東說自己相信畝產萬斤糧,是「看了錢學森的文章,相信科學家的話」。不過李銳幾處文章內容人時地有出入,引起一些質疑。可以確定的是,毛澤東縱容宣傳機器「放衛星」、搞浮誇,而錢學森也加入這場吹捧運動。

錢學森積極爭取成黨員

錢學森是否過於天真才發言?從一方而言,他做的是純理論推演,文章中也指出產量不斷提高的前提是「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從其他線索看,或許他刻意在那個時機表態支持黨中央。

據《人民日報》2005年10月8日報導,1958年初錢學森向中科院黨組書記提出入黨要求,10月力學所黨支部通過他的入黨審查,隔年11月成為正式黨員。錢學森30年後回憶說:「在建國十周年時,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我簡直激動得睡不著覺。」很不湊巧,他發表「純理論」支持糧產放衛星時,正是黨組在審查其入黨申請之際。也許他為了成為光榮黨員,積極為糧產衛星做出理論貢獻。

不論真正動機為何,「兩彈一星」之外另一顆錢學森參與的衛星,造成千萬中國人死亡。中國前副總理田紀雲曾說,3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口達數千萬,「是什麼原因?劉少奇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現在看基本上是人禍。」在那個狂熱的躍進時代,偉大科學家也成推昇「禍星耀中國」的人禍之一。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