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329天之後(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的法定程序宣告完成。對照兩德統一已快廿年了,兩岸現在連和平發展都走的踉踉蹌蹌,談統一等各種形式的整合,更是有如天方夜譚。造成這種情形,很重要的因素是民進黨以「反中」鍊條所築起的「柏林圍牆」,牢牢鎖住其支持者的心房。
兩德與兩岸的分裂情況不同,前者是遭國際強權干涉,硬是一分為二;後者則是自己人打內戰的結果,但都與冷戰對峙的國際環境有關。
但在冷戰結束後,為兩德創造統一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兩德民眾都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是外力拆散他們一家人,部分有遠見的政治領袖在冷戰時期突破限制,以各種方式追求民族和解,也奠下了兩德統一的基礎。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處於分裂狀態的東、西德共用一面奧運五環旗走進會場,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甚至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朝鮮和韓國運動員首次聯合組隊入場,這一幕更是讓許多人淚流滿面。換言之,必須有「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意識與感情,分裂的國家才有和平統一的基礎。
反觀台灣,這種與對岸是一家人的認同感,正快速減弱當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大概只剩下一成,也就是說連父親是來自大陸所謂的「外省二代」,絕大部分也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了。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談兩岸統一,實在不曉得要從何談起。
當然,條件是可以創造的,人的思維往往跟著大環境在變化,15年前有多少人認為民進黨會取得政權、20年前有多少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30年前又誰會想到對岸會發展成如今的景況?這好比若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前一年,1988年談論德國統一,同樣會被視為頭殼壞去。結果,二年後德國統一。
由於民進黨草根性強,縱然已失去政權,長年建構的反中論述,仍深深影響著基層民眾,是以,在台灣需要創造的條件,就是民進黨順應新的世界潮流,帶領其支持者拆除掉屬冷戰思維的反中、反共「柏林圍牆」。
而世界新潮流又是什麼?就是國際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特(John Naisbitt)在台演講時所說的:國際目前有兩個大趨勢,一是全球關注的重心,已從西方移向東方,而大陸就是東方的代表;另一個就是全球已朝單一經濟體發展,國家疆界已逐漸消失。
現實上,台灣也無法自行決定統獨方向,以經濟利益及全民福祉來考量兩岸關係,才是正途。這些話民進黨該認真聽。
解鈴還需繫鈴人,民進黨如果真愛台灣的話,就該與時俱進,卸下心防,兩岸共存共榮,重新建構一個大家庭,兩岸和平才能長長久久,談整合、談統一才會是現實的。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