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台灣藝術家前往大陸進行創作,張志成是其中之一,常駐北京多年,日前回台舉行個展。

張志成1954年於台北出生,從小喜歡畫圖,看見鄰居學畫,也向母親要求學畫,母親愛子忍痛答應,1個月60~80元台幣的學費,對於在鐵路局擔任公務員的父親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不過,父母在有限的經濟能力之下,還是讓張志成朝向自己的興趣發展,高中時期因書讀得不好,專心跟著李石樵學素描;1978年藝術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之後,曾在高中美工科教了幾年的書,到了1984年因忘年好友畫家陳德旺的去世,他覺得人生不能再浪費而成為專職藝術家。

小時候學畫的張志成,老是在比賽中得獎,倒是成為職業畫家後就沒參加比賽,他說,繪畫是尋找個人想法與創作,只對色彩有興趣,對參賽反而沒有太大的意願。

早期作品多繪畫靜物,強調單純、和諧與色彩,2004年到北京之後,其繪畫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他提到,大陸藝術圈相當有活力,光是藝術家就有成千上萬人,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新的創作激勵,且各國畫廊集中,各項展覽豐富,令人大開眼界,市場與環境變化速度相當快,雖粗糙但刺激創作靈感。

張志成認為,到北京會讓異鄉人反省,過去幾年自己就像被「擠牙膏」一樣,把過去一點一滴擠出來後蛻變,剛到北京前二年,10張畫中有9張是塗掉了,因自己不滿意,如他所言,藝術、創作是絕對的,沒標準,自己知道畫得好不好,畫的醜沒關係,但要根據自己的感受與性情,能感動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這次在台北的個展中,可見張志成受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有中國的繪畫語言在裡頭,用色大膽、主觀。他擅長把各樣顏料混合調製出複合色彩,並採用類西方古典油畫製作方法,將漂出的混濁的色調轉化為鮮豔、明快的色調。

面對中國當代藝術家新人輩出,其不斷地把自己當成「新人」學習年輕一代精神,不斷地畫。他認為藝術家不能怕改變,也不能因害怕市場不接受自己作品改變風格,就沒有新的創意,陷在既有風格上泥淖中,因藝術是會被檢驗的,不是趕流行、賣得貴就是好事,唯有作品創作本質是好的,那麼不管市場價格如何,就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