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知名學者朱炎的女兒;她,是父母眼中「不聽話」的小孩;她,現在是許多被貼上不良標籤的孩子們的心理導師。她的成長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叛逆救了我一命。」一個眾人眼中的不良少女,竟然成為心理學博士,以前別人輔導她,現在換她輔導別人。心理醫師朱曉卿以過來人的身分,關注邊緣青少年,並拉他們一把,在他們身上,她也看到過去的自己是如何跌跌撞撞地走過青春歲月。

剛出版散文集《其實我們沒那麼壞!!》(九歌)的朱曉卿,在書中細述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她是一般人眼中的「壞小孩」,從小挨打挨罵,成績總是吊車尾,蹺課、打架更是家常便飯。

「因為我的表現不好,在學校裡被貶得很低,又沒有人可以訴苦,因此必須用一些方法來Coping(頂住)。外人看我的行為是叛逆,但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叛逆其實救了我一命。」

遺傳自父母的叛逆

說到叛逆,朱曉卿半撒嬌、半認真地把「罪過」推給爸媽,她說:「他們自己更叛逆,這是遺傳。」

朱曉卿的父親朱炎,13歲時一個人從山東渡海來台,後來成為學術界素富聲名的學者,曾任台大文學院院長、中研院研究員。「他在老家就是因為脾氣硬,一天到晚跟人打架,打到牙齒都掉光了,奶奶怕他被人打死,才把他送到台灣來。」

如此叛逆的父親,對女兒卻採取嚴格的管教,朱曉卿把它解讀成「兒童時期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所以愛你的時候愛得要死,氣你的時候又要把你打個半死。」

朱曉卿眼中,從不打人的母親,其實也是叛逆過人。朱媽媽生於富裕人家,但父親遭人誆騙敗光了家產,當時她雖然只是名國中生,卻一口氣兼了3份家教,不但付了自己和兩個弟妹的學費,還支應家裡的買菜錢。「不過,為了大學聯考的報名費,她卻偷了外婆的戒指去賣,這夠叛逆了吧!」

在父親盛名之下的壓力

朱曉卿表示,每個孩子的不良行為,都只是一個訊息,不去了解這些訊息背後的意義,就無法幫助他們。

談到自己的壞,朱曉卿坦承有一部分來自父親的盛名。「那時他寫了一篇文章提到我,對我的傷害很大,我還接到他的讀者寫來的信,直接罵我為什麼這麼壞,給我很大的震撼。」包括父親學生對她表面上的客客氣氣,敏感的朱曉卿也看得出他們只是尊敬她父親。

為了逃避這些壓力,朱曉卿小學2年級就開始蹺課,因為家住台大教職員宿舍,她常在台大校園裡閒晃;又因為身材嬌小,經常躺在杜鵑花叢裡,看著天空的雲,讓想像力奔馳。再大一點,她甚至跑到酒吧鬼混,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跟那裡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分享。

被打得最凶的一次,是因為朱曉卿想穿一件非常喜歡的外套上學,但衣服才剛洗好,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從洗衣機裡撈出來,擰乾、穿上。「父親打我的理由是因為我好慕虛榮,但其實我知道他心疼我,怕我穿濕衣服著涼。」

儘管叛逆,朱曉卿卻未誤入歧途,「那是因為我可以感受到爸媽對我滿滿的愛。」朱炎雖然打朱曉卿打得凶,但他常會在事後跟女兒道歉,解釋他出手的原因。「我也常會告訴他,說他打我多麼沒道理。」

朱曉卿覺得父母是隨時在調整自己的人,即使在管教方式上有過當之處,但還是採取開放溝通。「我對權威沒感覺,可能也是來自他們,只要你有理,就應該受到尊重。」而他們也從未以成績不佳的理由處罰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