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者對孔子知多少?德國漢學大師、圖賓根大學退休教授孔漢思(Hans Kung)認為,中國日漸被追求功利的物質主義生活所影響,遺忘了孔子倫理優於政治經濟的主張。中國人必須重新思考,重新追求非物質的價值,才能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

孔漢思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在全球倫理的內涵中,注重人性、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受益於孔子思想。

30年前孔漢思來到孔子的故鄉曲阜,留給他深刻印象。他說,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智慧的聖賢,而尊敬長者和崇尚智慧則是中國文明的特性,也有助於他對全球倫理的思考。

世界上的多種宗教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但它們都面對人類應該如何生活的相同問題。他認為全球倫理就是一種共同的人類倫理,沒有全球倫理,就沒有各宗教間的對話,也就沒有全人類的共同生存與和諧共處。

他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後,是倫理與道德的坍塌,這也說明人們急需一種舉世公認的倫理與道德標準。在全球倫理的內涵中,注重人性、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受益於孔子思想。

此外全球倫理還主張和平,反對以暴制暴,追求真實公正,推動兩性合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全球倫理的貢獻,還體現在從一開始孔子就將「人」視為群體中的一員,在承認「人」享有權利之外,還強調每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這與西方過分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值得西方學習。尤其在倫理道德優先於經濟和政治,這在當今尤其可貴。

不過孔漢思感慨說,完全的消費主義和功利的物質主義正在影響中國,人們似乎忘記了孔子的這些主張。但他並不因此悲觀,認為正是這些現狀,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重新思考,重新追求非物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