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所提兩岸政治對話三要素,引起大陸涉台智庫學者負面的嚴重關切,尤以「台灣內部形成共識」和「取得美日等國的支持」最使北京智庫學者認為兩岸互信不足。

從巨觀的大架構來看,自2008年3月以來兩岸政治互動屢屢出現預期外的摩擦,源自兩岸分治以來,累積了許多難以甚至不願意互相理解的因素。兩岸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政經體制與國際關係,使得即使在雙方的善意基礎上,所謂的「政治互信」,最多僅在「初級階段」。

兩岸政治互信在初級階段

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中華民國政府實行的是民主共和政體,以及台灣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71年取得代表中國的地位後,失去了絕大多數的國際承認。正由於不僅「反攻大陸」無望,更不能對外代表中國,「反共復國」體制與對「自由中國」的認同都猶如失根的蘭花。最後由蔣經國說出「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並決定開放老兵返鄉與解嚴,作為一個時代的結語,並開啟台灣社會政治認同的分歧。

從「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到「政治對話與談判」,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北京,至少是涉台智庫的專家們,必須理解一個現實:「共產黨精於談判而國民黨拙於談判」的歷史記憶,早已深深的烙印在台灣民眾心中。不該急於在台灣社會形成共識之前,把台灣政府逼上談判桌,否則即使簽下任何的「協議」或「備忘錄」,一旦內容與台灣社會的共識有顯然的差距,或者台灣政府違反了「民主程序」,美國在這次放寬牛肉及內臟進口中所吃的暗虧可為大陸殷鑑。

兩岸關係避免吃緊弄破碗

趙春山所提三要素,其實都只是「重述」台灣政府所面臨的限制性現實而已,而非設定新的「條件」。大陸作為一個大國,應能深切體會,沒有內部(廣大群眾與黨的幹部)的共識,沒有外部(國際社會)的支持,只有領導人的意志也終難以成事。

兩岸關係不只牽動政府與人民的利益,也牽動美日等世界大國的利益。政治對話終究迴避不了,是事實;而政治對話必須基於兩岸內部的共識與取得國際的支持,也是事實!兩岸對話要取得包括台灣、大陸與國際三種民意的共識與支持,沒那麼難。連民進黨籍的前副總統呂秀蓮都出頭提倡「敦親睦鄰」,台灣還有多少人堅持「三不」呢?

兩岸不怕沒有互信,但就怕「吃緊弄破碗」。美國牛肉牛內臟如果好吃,政府禁了也有走私貨,強銷反而壞了行情。兩岸政治對話,亦宜「水到渠成,順其自然」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