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是台灣驕傲的文創產業之一,卻也是面臨最嚴峻挑戰的,未來如何持續強化這項優勢?將花費35億元打造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簡稱北流),或許能夠解答。
10月底,由台北市政府受託代辦的北流國際競圖,公布第一階段評選結果,在來自全球30國、114件建築作品中,選出3個入圍團隊:Studio Gang Architects、RUR及Office da,將在明年1月以規畫設計圖面、模型和簡報角逐首獎。引人注意的是,他們恰巧都來自美國,相對年輕且潛力無窮,甚至搶了伊東豐雄、普立茲獎得主湯姆‧梅爾的光彩。
評審團主席美國萊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Lars Lerup解釋,音樂產業進化快速,要形塑談何容易,且在成熟的華文音樂世界,已發展出不同年齡、族群的多元喜好,如何在一個個案展現音樂的多元性也是挑戰,加上年輕一代尤需政府支持,所以在北流評選過程形成3點重要共識:1.期待空間設計可以有效且有用地栽培下一代音樂人;2.下階段評審需花更多心思在經濟分析上;3.既要能夠反映台灣地域性流行文化,也要能和世界流行接軌。
簡要說,北流是一個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未來發展奠基的設計。
台北市副市長兼代文化局長李永萍指出,北流不只是個有形的建築量體,「更擔負著形塑一個可激發流行音樂創意的環境,以及具備一定城市辨識度,做為反映台灣地域性流行文化,和世界流行音樂接軌的具體象徵。」所以在北流設計的主體空間裡,會有室內表演主廳、戶外演出空間、音樂名人堂、Live House、主題公園、產業社群暨育成空間等,這個複合性設施在亞洲罕見,「由此創造文化影響力、地標經濟以及產業聚落,將是台灣流行音樂強化優勢的機會。」
再來,北流也是一個回應音樂產業生態、音樂文化生活的重大決定。5、6年前流行音樂中心想法被提出時,定位、政策尚不明朗,曾招來產學界反對,直到台北市政府受行政院文建會委託代辦北流的國際競圖案,文化局即邀流行音樂業界、專家參與並提供建議,產學界態度即開始轉為期待,「北流已不再是單純由上而下推行的政策,而是滿足產業生態需求的起點。」一路參與流行音樂政策形成的東吳大學副教授劉維公表示。
所謂音樂產業生態,主要有2個關鍵元素:音樂、生活,交互作用並透過有機網絡,才能成功。因為,有好的歌手、歌曲吸引歌迷,才會孕育Live house、Cosplay等次文化,和Disco、Pub之類關連產業;回過來看,有多元、個性的休閒生活,諸如街頭塗鴉、籃球,也會豐富音樂創作與消費,這是音樂文化生活的重要精神。
另位競圖評審建築師鞏書章認同這個概念,「大可把北流當作文化觸媒,去表現城市生活空間和場域形態。」尤其是在傳統音樂市場萎縮,台灣受到全球文化衝擊下,資深音樂人張培仁深信,「台灣流行音樂帶給華人對美好生活形態的嚮往,生活風格將是台灣未來競爭優勢。」
歐美已有許多透過音樂打造城市的成功經驗,好比Live Music之都倫敦,藉由龐克、音樂、時尚帶動城市經濟;強在藝術、電音的柏林,又以Party之都行銷城市;其他還有爵士之都紐奧爾良等。
劉維公強調,讓整個城市愛上音樂,才有可能維持領導地位,這意味必須提供對音樂友善的環境,以及適合創作的氛圍,北流規畫有音樂工作室、名人堂及Live house等,符合音樂人追求開放自由的調性,給他們歸屬感,創造產業群聚效果,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亦參與評審的建築師姚仁喜指出,「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大都會重要地標建築都面臨須以新觀念帶來新的概念和結構的挑戰,北流也將是一個強調跟未來接軌的個案 。」若能進一步成為引領華人流行音樂的地標,法國博物館藏藝術家Hubert le Gall直言,「地標建築是一項最實質、可見的物件,不僅將在這一代流傳,更是跟下一個世代溝通的利器!」
好比,20世紀雪梨歌劇院、西雅圖音樂體驗館,在21世紀仍被視為地標建築典範,因為它們證明了,憑藉設計獨特的音樂地標,可再造城市,帶動產業、觀光。1973年開幕的雪梨歌劇院,一年曾吸引達700萬參觀人潮,有127萬人買票入場看表演,為劇院創造18億元以上經濟效益。
雪梨能,台北也能,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台北是華人文化圈最自由、有創意的城市,若能藉由北流,這個一流建築吸引一流人才,更能強化台北為華人文創首都的地位。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