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稅是總統馬英九的競選政見,賦改會學者原本冀望可以將其養成黑馬,但在行政院長吳敦義和馬英九點名研究計劃主持人蕭代基應守密,已被打成跛腳馬。
賦改會發展至此,正應驗了去年最高顧問陳聽安、朱敬一等人退出時的預言:「只會減稅,不會加稅」,成了「減稅會」。
賦改會僅剩二項議題:證所稅和負所得稅,前者充滿政治性,為執政者所不願踫觸,後者雖是馬總統的競選政見,但爭議性高,都難以達成共識,賦改會的尾聲已無啥可看性。
賦改會越來越退步
自從民國57年成立第一次賦改會,二次賦改會成功改革稅制,奠定歷史上的地位,於是國民黨贏回政權之後,為了實現總統馬英九的競選政見,在去年六月底成立賦改會,外界高度期盼第三次賦改會能提出令人眼睛一亮的革新措施,為財政困難改頭換面。但運作的結果只見「東施效顰」,甚至比原點還退步,陷財政於更深的迷谷之中。
何以至此?本次賦改會的學者中有的就參與過以前的賦改會,如最高顧問陳聽安是第二次賦改會的主持人,學者的專業能力並沒有改變,不同的是主政者的心態和做法。前二次賦改會都授權由專家學者主持研究,行政部門完全不介入,所以能獨立、客觀分析,提出有遠見、有內容的報告。
賦改會是幕僚,研究報告都交給行政部門參考,由政府裁決那些規劃可化為政策,落實執行,那些研究尚要等待時機成熟,並且需要更精緻的研討,由政府負起政治責任,分野很清楚。
而本次賦改會在成立結構中,摻雜很多政治考量,組成分子很多,除了學者之外,還有工商團體、立委、前財長、各單位代表,美名為多元意見,其實是互相抗衡、角力,不容許獨立客觀的分析。在運作上,行政部門的干預很強,主導整個方向,不尊重學者的專業素養。
能源稅研究計劃主持人蕭代基所持的信念是「不悔政策」,和國際上對綠稅看法一致,「今日不做,明日的成本將更高」,又因為是馬英九的競選政見,以為有機會在賦改會通過。蕭在初版中,所規劃的稅額很高,估計稅收淨增加8千億元,果然引起工商團體大反撲。蕭和財政部協商多次,一次又一次修改,最後折衷版本為,二氧化碳每公噸降為750元,汽柴油的加稅的基本原則不變,10年加稅後的市價,和日韓去年的均價水準相當,稅收降為4,300億。
選舉至上 枉顧專業研究
能源稅研究案在接近收尾時,行政院突然請來和蕭的研究方法差很多的梁啟源出任政務委員,督導能源稅業務,已聞出賦改會研究團隊不受行政部門信任的味道。
工商團體方面,在95年時高唱反對95年8月行政院版本,在蕭版出現後,改口為可接受95年行政院版;近日在行政院不支持蕭版之後,又傳出工商團體已修正為不接受95年版本。
能源稅確實很複雜,賦改會學者的角色本來就是對複雜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加稅不易被接受,能源稅有很多爭議,可容再討論,最後由行政部門定奪。
但外界實不願見到,執政黨把選舉擺第一,枉費學者的研究。尤其吳敦義和馬英九竟把矛頭指向是學者不保密的錯,令外界相當訝異,是否馬英九對某些事不明白,被蒙在鼓裡,才造成誤解?或政府之間的溝通有問題?
整個稅改政策「由上而下」,再由政府部門補上一個研究報告,就化為政策執行,那當初由行政院自行委託研究即可,幹嘛花錢召開賦改會?不但白白浪費3、4千萬元納稅義務人的錢,辜負人民的深切託負,又侮辱學者的專業研究,政府、人民、學者三方都是輸家,到底誰是贏家?只有享受到大降稅好處的工商鉅子才是贏家。
而賦改會這樣的成就,根本無法和過去賦改會風華相提並論,恐落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歷史評價。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