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趨勢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國際間學術人才競爭愈演愈烈,台灣學術界在激烈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學者建議,除了讓大學自籌經費補貼薪資,也能朝減少授課時數、增加研究計畫中的人事費用著手,改進「齊頭式」的平等。
鄭瑞城擔任教育部長時代,就曾和國科會討論,計畫將國科會管轄下研究計畫案管理費中的人事費,從上限十五%調至四十%,以迂迴方式為學者加薪,但該方案被行政院打回票。日前馬英九總統召集跨部會座談,出席單位包括教育部、國科會、中研院,以及中研院士朱敬一、台大副校長陳泰然、成大校長賴明詔等人談及該方案的可能性。
當時會議並無結論,賴明詔表示,主要困境在於經費有限,餅很難再做大。
例如,教育部早就給大學三十%的薪資彈性,但如果沒有額外經費,要加一人的薪資,就只能減另一人,沒有學校敢這麼做。
陳泰然也說,國科會的計畫人事費若提高,勢必得降低核准率,刷掉更多計畫,牽扯到眾多既得利益,「一定會有很多人在報紙上罵!」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從國科會計畫著手雖然可行,但可預期的反對勢力很大,日前行政院已決議暫不考慮,改朝從檢討整理薪資結構的大方向著手。
此外,學者也提出幾個可行方法,賴明詔認為,要吸引潛力新秀,可從減輕教學時數著手,現在台灣新進教授動輒要上三、四門課(一周六至十二小時),光備課就來不及。學校可多聘兼任教師,專職教學,讓正值旺盛的教授多點時間放在研究上。
陳泰然也認同該想法,學校應對新進教授有更多保護,例如減少授課時數,給予生活津貼和住宿補助等,「尤其是在台北,租個房子等於減薪一萬多元!」
但要有配套措施,陳泰然說,例如比照哈佛要求新人需在六年內受檢視,不合格就淘汰。台大正研擬要求新教授的學術生產力應排在所屬單位前十五%,「要比老教授還要行,才會有進步!」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