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在學博士生約三萬人,每年三千多人畢業。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長期下來,台灣學術界新陳代謝慢,非國家之福。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預估到民國一一○年,可能有六十所大學面臨倒閉,未來有幾千名大學教師要失業。

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

以興國管理學院為例,因為招生成績不佳,今年一口氣解聘十多位教師。在這種狀況下,年輕博士要進大學任教,只能靠有教授退休,他們才有可能補進去。

但在教育部評鑑制度下,台灣學術界近年出現一個現象,大學教師流動方向是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對做」,公立大學吸收私立大學出色教師,私立大學則向公立大學退休教授招手。兩邊都將年輕博士晾在一旁,不願給他們機會。

現在年輕博士要在大學工作,有人是當兼任老師,賺鐘點費。

一名博士表示,他在全台各大學跑透透,一周兼十六堂課,鐘點費共四萬多元,扣除交通費,所剩無幾。

一名博士的養成耗日費時,即使一路讀書順遂,拿到博士學位可能三十歲了,可見讀博士是一項大投資。但現在的台灣社會卻讓這群高階人力找不到出路,他們愈來愈哀怨。

台灣每年培育一大堆「土博士」,加上國外回來的「洋博士」,如果好好運用,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台灣學術界如果不給年輕人機會,形同在一池死水裡玩,長遠下去,必然不利學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