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委副書記李崇禧率團的「四川省經貿交流訪問團」,昨天結束在台灣的七天訪問行程。團長李崇禧接受《旺報》訪問時表示,此行考察了台灣的各項產業,也親身體驗台灣同胞的熱情。最大的感受是川、台兩地具有十足的互補性,但彼此對對方的發展卻認識不夠、了解不足。未來希望透過進一步擴大交流,共找機遇、共同發展,把兩地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四川省經貿交流訪問團」共有48家四川企業參與,其中25家提供採購需求,採購項目包括化工、工程機械設備及農業產品等,創造3.7億美元的採購商機。

以下是李崇禧副書記接受訪問內容:

感謝台灣人捐款川震

問:這次率團來台灣,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首先是向台灣人民表達感謝。去年5.12川震,台灣人民給予災民強大的關懷與支持,在地震發生後立刻捐助礦泉水、食物、帳篷等大量物資,並捐出15億元人民幣,搜救大隊也很快趕到災區,接著並投入了重建工作,許多災區的學校、醫院,都有台灣同胞參與設計,規畫的非常好。在地震一周年之後,我特別代表四川人民表示感謝。

其次是帶領四川企業機構前來採購,看看老朋友,也結交新朋友。過去多年來,川、台兩地已有許多經貿合作,四川目前約有1千4百多家台資企業,總投資約40億美元。這次訪問團與台灣企業達成不少合作項目,相信有助於彼此更多的互惠合作。

第三個是要促進兩地的交流,並對台灣進行考察、學習。台灣經濟發展比大陸早,2300萬人在這麼小的土地上,每一人均所發揮的產值高於大陸,台灣的城鄉差距也比大陸小,這些都值得四川參考。但台灣市場比較飽和,而四川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廣大市場,提供了兩地互補合作的基礎。

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

問:幾天的眼見為憑,你對未來的川、台交流有何願景?

答:第一個感受是台灣人民的熱情,許多企業團體爭相邀約,每天都安排不過來,幸好我天生長不胖(笑)。其次,也感受到兩岸、特別是台灣與四川之間,相互的了解還很不夠,事實上兩地有很好的互補關係,值得雙方好好把握。

問:川震發生一年過後,四川的建設情形如何?

答:災後重建是首要工作,但整體的建設步伐並沒有放慢下來,中央也給予最大支持。2008年四川GDP為12,506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居第9位,排在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之後。今年可望超過14,000億元,全國排名晉升到第8。平均每月的投資都超過1000億元,全年投資要力拚完成1.2萬億元,主要是基礎建設的投入。

把蜀道難 變成蜀道通

問:談到四川的建設,李白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的交通建設如何?

答:我們的目標是要把「蜀道難」變成「蜀道通」。四川是中國西部的中心,也是交通樞紐,全省正加大力度推動各項交通建設,以高速公路為例,今年已開工映汶、達萬、巴南、成自瀘赤、成安渝等5條高速公路。年底,雅安至樂山、成都至南部、南充至大竹至梁平、麗江到攀枝花、巴中至達州、巴中至川陝界等多條高速公路也要動工興建。

等到這些高速公路網完成後,四川將形成輻射全國的以小時計的經濟圈,包括1小時經濟圈:成都到重慶,2小時經濟圈:成都到貴陽、昆明、蘭州,4小時經濟圈:成都到長沙,6小時經濟圈:成都到北京,8小時經濟圈:成都到上海。此外,川藏鐵路和幾條高速鐵路也在規畫當中。

在空港建設方面,四川現有12個機場,其中成都機場運輸量是全國第五大,已超過深圳。未來將再建17個機場。目前川台每周有24個航班,常常買不到票,將檢討再增加航班。

此外,四川還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以成都作為中心,往西到西藏,往北到新疆,往南到緬甸、東南亞,未來等到各項交通設施完成後,蜀道難就變成蜀道通了,而且是四通八達,暢行無阻。

水電資源 居大陸首位

問:除了交通建設,四川還有哪些發展條件?

答:四川古稱天府之國,物產富饒。四川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水電資源蘊藏量達1.5億千瓦,僅次於西藏,可開發量近1億千瓦,位居全國首位。四川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132種,其中釩、鈦、鈣、芒硝、天然氣、硫鐵礦的儲量居中國第一位,鈦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釩儲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川的人力資源十分豐沛,全省有170多所科研院校,也是全國IT、核工的發展重鎮。四川勞力充沛,每年有2,200萬人力輸出,占全國十分之一。四川也是消費力很大的市場,成都是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大消費城市,全國8大酒類,有6個產自四川。

總之,川、台具有先天的互補性,衷心盼望兩地能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大交流力度,增進合作項目,共找機遇、共同發展,把兩地的優勢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