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8版)新能源我認為不應該炒作,因為不管從氣候變遷或是人類對新能源的需求也好,傳統能源現正逐步枯竭中,所以形勢發展也是必然趨勢。可再生能源的技術中國下了很大的力氣,無論是國家財政或政策制度面都給予了一些支援。所以它不是炒作,或者不應該炒作,有責任的企業都應該朝這方面努力,隨著這個產業逐步發展,可以更多的涉獵和進入。

傳產與投資 經濟增長點

李效偉:明年8%、9%的剛性拉動還是要靠傳統產業。新能源產業固然很重要,但對中國明年而言,它是一個規畫、設計或者起步階段,不會成為明年的支柱。要想明年有新的突破,也就是說今年沒有起來的明年要起來,像是一些製造業的、受國際經濟影響的,明年很有可能起來。明年國際市場上看,已經觸底往上走,這對中國就有拉動。

孫明波:我覺得明年中國經濟拉動的新增長點,大方向是投資拉動,就是官方4萬億加上銀行企業配套的10幾萬億投資,今年不可能完全投完,明年還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中國經濟這幾年始終是投資拉動。

但新的增長點也發生在消費變化。首先人們的消費更加謹慎;二、人們追求更安全的產品、追求品牌;三、人們對價格敏感度提升。一系列的變化,包括先有錢還是先消費,這些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雖是較長的反應過程,但我覺得明年中國的消費品市場肯定會增長比較高,對房地產都會是較高的貢獻。

經濟發展有它的規律性,肯定主流還是製造行業的貢獻,當然向文化消費、向服務行業轉變都是一個趨勢。

張頤武:我同意製造業已經跌無可跌,但中國製造業有一個萬幸的地方,就是產業轉型得慢,我們生產褲子、鞋子、日用品。也許你發現8億條褲子買一架波音飛機不合算,但反過來講,波音飛機不是每天坐,褲子得每天穿,不穿褲子不能在街上走,但沒買波音飛機照樣可以在街上晃來晃去。生產低端產品的最大優勢就是天天得用,這些產品雖然不值錢,但老得用、老得消耗。

第二中國人消費習性一改,文化創意產業也會有很好的消費,而且年輕人注重環保、企業社會責任,還有愛護小動物、老人照護這類工作都會有新增長,很多莫名其妙的行業會出現,創造很多新興可能性。

還有一個轉變,就是要求最好、只求最貴的觀念仍在,但另一方面會追求獨一無二的便宜。將來從奢華獨一無二的貴到獨一無二的便宜,誰抓住這個市場,誰就有無限的商機。

民生優先 新能源是亮點

鄭華:我想中國的新經濟增長點可能還在摸索的過程,我個人的判斷,可能跟民生、民計有關的產業,包括教育、醫療、交通等等,會成為中國至少近期內的經濟增長點。

從美國的發展做借鏡,60年代到80年代初,它以大量的全球品牌,如麥當勞、肯德基的模式,把連鎖店布滿全球;80年代到21世紀初,新的增長點就是IT的發展,之後有金融產品的高槓桿創新……。美國能引領全球發展,就是因為它不斷的有經濟增長點在一個模式、一個模式的引領。

大家可以看到,金融泡沫之後,產品還會繼續、創新還會繼續,我相信金融業還會進行調整。現在美國已經重新開始經濟引擎的作用,抓住的點就是環境清潔技術和新能源。美國力度非常大,優勢跟中國比起來,首先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方面給新能源配置的就非常優化,很鼓勵這塊。國外在基礎準備階段,尤其自主創新上也比中國有更發達的階段,有最新的技術等,在政策上也加大力度。所以 中國是不是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或者有準備實力引領全球經濟,還有待觀察。

Q:在新的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當中,最要警惕的風險,或者各位看到的陷阱在哪裡?

李效偉:講國內的話,應該注意的最主要還是不要聽風就是雨,現在物價指數還沒有平就講通貨膨脹要來了,又要加息,中國這方面的神經繃得很緊。中國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一定要真正走出危機,然後看到出現問題再調整。現在還沒走進呢,就提這個事。

國際上有很多陷阱,比如礦石,中國鋼鐵業現在是全行業虧損,利潤都被漲沒了,國際鋼鐵大公司,也就是發達國家的鋼鐵大廠開工率60%,在這個情況下,高盛、摩根史坦利又在鼓吹明年鐵礦石漲20%、30%,憑什麼?這就是陷阱,就是炒作。所以我們跟國外的競爭是立體的、全方位的。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任人宰割。

防流通風險 提升軟實力

孫明波:如果說陷阱的話,我覺得是貨幣政策這塊。今年中國貨幣發行量巨大,到年底會達10萬億,當然對刺激經濟很有作用,但是如果經濟恢復了,包括現在開始已經在逐漸的減縮了,我覺得將來發行量的減少是必然的。也不排除明年有可能會加息。但是陷阱在哪裡?如果一旦貨幣緊縮或者加息,就會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這需要妥善處理,使力不當會導致一些風險、陷阱。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迅速使經濟反彈恢復。但當市場發育良好,經濟恢復了,行政力就要考慮適當減弱,還給市場資源配置本來的權利。

張頤武:我覺得中國的軟實力有問題,大家發現走出去有那麼多陷阱,沒個說法,我們沒有魅力,也沒說法,這是整個文化、社會軟實力面的不足,這個不足已愈來愈凸顯。

另外中國也在學習及作為一個大警惕的是:怎麼跟世界打交道?中國人還是很聰明的,所以我不著急,但是我們要有信心,也要學習。有一個中國駐英國大使說過兩句話,「世界曾經等待中國加入到世界,現在中國也有耐心讓世界理解中國」,這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我們要吃虧上當,受人騙,但吃虧上當上一次就不會上第二次了。

鄭華:要注意的問題我談兩點。一個是大家提到中國的特色,行政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是非常關鍵的。在美國也一直出現國家資本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的辯論,美國傳統、文化上都是市場主導的,所以危機情況下,美國救市力度跟中國比起來就差遠了,到現在資金都還沒有完全到位。

在自由市場發展和政府引導方面,我想最佳的結合就是比較平衡的方式。既不能完全放任自由的運行,因為市場總會有失敗的時候,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和採取有力的力度救它。但是又不能過度的干預,過度干預必然產生強烈的反彈,市場自有一套運行規律。所以找到平衡點,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在琢磨、推敲的問題。

第二點,中國要注意的是自主創新的高科技技術或者產品培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很多公司,尤其是大中國區,真正具高科技背景的並不多。即使創業板上的公司,真正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基本上沒有。

做一個真正的經濟大國,經濟含量很高,但核心的質量在哪裡?如果國家把更多的資源或在政策上支援高科技研發、創新,不僅實體產品的技術、研發,包括金融、服務方面的研發,都可進一步的發展,這樣中國就會有更快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