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赴亞洲訪問重頭戲當然是訪中。動身之前美國官方及民間智庫已發出不少信號,要談些什麼等等,但卻沒提到「戰略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這是官方新提的詞,為何需要提時反而不提了?
布希時期的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時,中美間喧嚷了很久。這次提新詞者也是史坦伯格,但直到現在各方似乎沒有認真看待。據說,這概念雖也提到白宮討論過,但沒有被確定,這就不如「利益相關者」有力了,那是由國務院提出,經白宮及國防部共同認可及定案的,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可行的意義。
在冷戰時期,美國曾以「保證」(Reassurance)及「嚇阻」(Deterrance)兩個詞交互運用對付蘇聯,都含有軍事背景,目前美國對俄羅斯似乎仍在不提詞名地使用。
按史坦伯格的說法,戰略保證(或譯戰略再保證),就是「大談判」(Bargain),上周有記者問其內涵,並問若中方要求美方停止對台軍售或在南海進行偵察活動,是否也屬戰略保證?史坦伯格回答:「提到戰略保證,我強調的是美中之間需要對話,中方有其關注,美方也有其關注,我們不一定要改變政策,但必須願意找到方式來處理問題。」
他還說,對台軍售有利地區穩定,對此進行認真討論,也願聽中方意見,這樣符合雙方利益。美方不排除中方軍力現代化的正當性,但想聽到中方有力的例子,讓美方更瞭解一些軍事項目與其和平發展目標是一致的。
這番答覆便漏洞百出了,每個國家發展國防武力都有其正當性,中國軍事現代化還要美國承認嗎?美國都要洞悉中國的軍事發展項目,不能洞悉就認為非和平發展?對台軍售,美國向來只有一句話「根據與台灣相關法案行事」,這還有討論餘地嗎?
那麼,倘使中方認為美國在東亞建立反飛彈系統不是表面所說為了對付北韓,如果是這樣,北韓廢核後,美國反飛彈網是否也會解除?
不改變政策而能找到處理問題的方式嗎?在可見的將來,中美雙方都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政策,處理問題也就難以找到新方式了。
也許白宮認為這個新口號很難起任何作用,甚至弄巧成拙,所以遲遲不定調。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