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是台灣人最熟悉的神祇,人們向觀音求庇佑、保平安,而在諸神祇當中,也只有觀音的形象變幻莫測。究竟觀音是男性還是女性,惹人疑猜。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慈悲自在─遇見觀音」特展,展出四十三件形態、材質各異的觀音像,展覽中細數觀音的名稱來源、多樣類型與性別探討,並針對台灣「觀音媽」文化的形成加以探討。

觀音的信仰起源印度,後來向東傳進西藏、中國甚至日本等國家。宗博館展示蒐藏組資深研究員卓靜美表示,《悲華經》當中稱觀音是轉輪聖王之子,是蓮花化身的王子,象徵純潔,渡化苦難眾生,等到眾生成佛之後,自己再成佛。《普門品》中提到,觀音會以女形或男身等不同形象示現,拉近和眾生間的距離。

觀音既為轉輪聖王之子,印度的觀音造像多為男性、印度王子的形象,《華嚴經》稱觀音是「勇猛丈夫」,佛典中也多稱觀音為「善男子」。在印度和西藏等地,都是嚴守經典立像,只有中國的觀音造型多不勝數,彈性最大。

卓靜美說,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布,觀音形象逐漸變成中國的女性形象。尤其十世紀前後,約莫唐末、五代、宋初之際,女形觀音逐漸盛行。

觀音「轉性」的原因,卓靜美認為,關鍵在宋代流傳的《妙善傳說》,觀音從此有了中國化的「身世」。妙善是妙莊嚴王的三女兒,為了修道終生未婚,在香山修成正果,又為了報父親生養之恩,犧牲自己的手和眼解除父王惡疾。除了白衣、送子觀音,從陝西傳出「魚籃觀音」、普陀山流傳「南海觀音」中的觀音也都是女性。

台灣人暱稱「觀音」是「觀音媽」,民間宮廟尊稱觀音菩薩「觀音佛祖」,因為信仰興盛,所以供奉其他神祇的宮廟也會配祀觀音佛祖,如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等,或是以觀音為主尊,再配祀其他民間神祇,如艋舺龍山寺。

觀音約自明鄭時代之後傳入台灣,中國東南沿海的僧侶信徒恭請觀音隨船過海而來,所以在特展中,見到當時的觀音像型制不大,便於攜帶。台灣本土自己發展出來的觀音塑像,造型則相當多元。甚至出現走「混搭風」的觀音,頭戴白衣觀音的頭巾,手上卻抱了小孩,結合送子觀音形象,小孩手裡又捧了個金元寶,肩膀上停了南海觀音的隨侍鸚鵡,可謂各路觀音形象的精華版。

這次展出還有三尊日治時期的日本觀音。和台灣版觀音不同,日本觀音供奉在戶外,如墳場、道場地界附近以驅邪避凶,這三尊觀音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