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數」是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作為指標,用來評價社會發展水平的新尺度,將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量化,以作為城市發展規畫和社會政策制定的參考,然而近年來大陸許多地區首長為了追求「幸福指數」而制定不少空頭政策,讓民眾無不感到憂心,民眾認為政府應該讓人人安居樂業,數據一點也不重要。

從近期城市的調研中,《學習時報》報導,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實幸福指數的過程中熱情已經超乎想像,很多地方都將幸福指數與官員政績直接畫上等號。為了在城市幸福指數評比中取得好的名次,許多官員不斷上媒體炒新聞,只為提高幸福城市排名,許多民眾對官員盲目追求幸福指數的數字依賴感到憂心。

民生改善 才切實際

幸福指數只能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品質的指標之一,各級政府要做的是觀察民眾幸福的客觀要求,從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治安等最實際、最迫切最想解決的問題著手,只有民生狀況改善才能增強民眾的幸福感,而且也接上社會建設的「短腿」。

民眾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目光只放在幸福指數、城市排名。導致許多地方在確定幸福指數時,為了數據制定和百姓生活無關的政策,把政策當成一場數字遊戲,脫離民眾實際需求,讓人民在數據迷思中「被幸福」了。

雖然,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但幸福指數並不等於人民的真正幸福,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應該是老百姓說了算。

幸不幸福 百姓說了算

官員要看見的是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群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群眾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吃到放心食品,對群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數字走向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