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創業板的誕生是當前大陸財經熱點,胡舒立從健全市場機制、鼓勵創新的角度指出創業板當前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創業板的出世承載了人們太多的良好願望。開盤後,創業板雞犬升天的景象,幾乎複製了數年前中小板誕生的一幕,不免令人們的殷殷熱望蒙上了陰影。

開盤當日,首批上市的28支股票均一飛沖天,接下來幾個交易日,股價大幅下挫後劇烈波動。儘管監管層三令五申,設計了種種機關防止爆炒,仍未能抑制大起大落的癲狂之態。繼中石油A股天價上市、權證惡炒之後,創業板成為各路遊資又一個肆意縱橫的平台。

不惟如此,在層層選拔的28支股票中,關於上市前夕火線進入、一夜暴富的故事,關於上市公司超額募集、報表不實的情形,亦屢屢見諸報端。

創業板竟被股市舊基因俘獲

一項綢繆良久、精心策畫的重大工程,何以如此輕易地被股市舊基因俘獲?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是,創業板的創設從一開始就混淆了監管與控制的邊界,使得其在誕生之初就受到了太多的人為呵護,遠未發揮自發配置資源的市場功能。

首先,在發行環節,創業板採用的仍然是審批制而非核准制。在數百家上市申請中層層選拔的28家公司,早已度過了創業之初的風險期,給人以強烈的政府背書色彩。

其次,人為控制市場供需也加劇了市場的不理性。這種由擔心市場波動而人為控制市場供需的操作在主板市場運轉多年,歷史經驗早已證明,此舉從來無益於市場本身,深為市場詬病。

再次,退出制度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投機氣氛。儘管深交所屢次強調創業板將實施嚴格的退市措施,但仍然為炒作資源預留了後門。

凡此種種,事實上與目前的A股主板市場並無二致。監管者的初衷無非是希望能夠提供優質公司、活躍市場,因而對其呵護備至。然而,這種越俎代庖的呵護,恰恰扼殺了市場自身的活力,並必然會出現各個層面的逆向選擇。監管層面的設租,上市公司的尋租,投資者的投機化,早已得到了邏輯和歷史的雙重證明。

成功與否取決社會整體環境

事實上,創業板能否成功取決於多重因素,從根本上是由一個經濟體的創業潛力決定的,而這又與整個社會的投資與法律環境密不可分。監管層既不能、也不應擔保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甚至投資者回報,更不能片面追求市場規模和活躍度,否則,種種美好設計,都將會被打著「保護投資者利益」旗號的有力者劫奪。

對證監會和交易所而言,其職責應集中於規則的制定與執行,而非代市場選擇。健全交易機制、嚴格監管各種利益主體,確保事先充分披露資訊和事後懲罰機制,以及深入開展投資者教育。凡此種種,要麼細碎繁瑣,要麼觸及利益核心,因而最容易被忽視或漠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並不缺乏創新能力和市場,所欠缺的惟有保證市場健康運行的制度。創業板並不完美的開幕式,恰為監管當局敲響了警鐘。倘能及時汲取教訓,對症下藥,時猶未晚。

(摘錄自《財經》雜誌2009-11-9,作者為《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