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九日發表政策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經濟出路之一,在於擴大與中國的合作,可惜已晚十五年。於今之計,除兩岸間的ECFA外,台灣也不妨放眼印度,同時美國也應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這篇報告由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執筆。報告指出,兩岸經貿自由化如果在十五年前就開始,台灣獲益將遠比現在大。如今兩岸更加開放「當然值得追求」,同時台灣也需要其他改革,視野也應超越兩岸。
報告說,貿易投資進一步開放,台灣可獲直接及間接利益。通常間接利益大於直接利益,「初步研究,擬議中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是如此」。報告又說,「台灣經濟策略重心,如不是擴大與中國貿易投資,不知還會是什麼?」因為中國很快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再一代,就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對兩百多公里外的二千三百萬人而言,當然具莫大吸引力。然而,「台灣和大陸做生意,最能獲利的歲月已過去了」。
就投資而言,大陸已從「成長中的股票」變成「有價值的股票」,追高不易。就經濟成長而言,高成長率已過去。就經營而言,中國成功走向全球化,使台商機會愈來愈少。八○年代,中國迫切需要台商這樣的中介與世界接軌,如今已不需要了。
兩岸磋商ECFA,目的之一是讓台灣能與東協各國簽訂協議,以確保台灣在東協各國市場利益。但這點不能保證。畢竟還要看兩岸關係如何。因此台灣應爭取其他選項,特別是著眼於快速成長的經濟體如印度,印度科技可能不需要台灣,但服務業能提供台灣大量投資機會。且就像十五年前的大陸,印度可能有十年榮景,每年經濟成長率達一二%、一三%,對台灣而言機會無限。
報告指出,對美國而言,台灣擴大與大陸經貿,將使台灣經濟更多元,有益區域和平、穩定、繁榮,所以符合美國的外交政策。因此美國應協助台灣朝此方向努力,且「第一步是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且可號召其他國家倣效。
發表意見